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悦评”补白:从老子说到儿子  

2018-05-23 09:17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进入耄耋之年,回忆往往多于前瞻。

正如《当你老了》那首歌中所唱:“睡意昏沉,回忆青春”。也难怪!不仅“走不动了”,而且“手也抖了”。再无法延续笔墨生涯了。 似也只能一脑子糨糊,整日窝在沙发里,只靠一份《北方新报》消磨时光。

只不该当看到了“悦评”时又乱了神儿……

莫名其妙,竟又恍然又回到了将近五十年前。当时尚且年轻,却作下了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时代背景记不清了,只记得似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完成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初稿后,又应约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去写一部长篇。其时,少儿社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在一个大院儿里,只不过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子。故而有幸在其中结识了许多位大作家,如正在续写《创业史》的柳青,正在续写《李自成》的姚雪垠。而同与一处写作的北京青年作家陶正与小田却对我说:你若早几天搬过来住该多好啊!这里还曾住过一位高人,学贯中西,谈吐不凡,与其神聊一个晚上,肯定会使你有一种“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

当时尚且年轻,故对这位高人充满了好奇……

好奇心促使我四处打听这位文学前辈的讯息。终于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原来这位高人就是李克异先生——即解放前左翼作家群体中知名的青年作家袁犀,作品《贝壳》曾获亚洲文学大奖。总之,只因迟来几日,便与一位文学高人失之交臂。惋惜之余,才知道这位李克异先生原来是受中青社王维玲总编之约,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谁料半道竟被八一电影厂给“截”走了,去改他的电影剧本《归心似箭》……这时我这个进京写作的小人物,也只能追悔莫及了。

没缘分,似也只能渐渐淡忘了……

但越想淡忘,就越难从脑海中抹去,即使我完成写作任务回到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之后,谁料李克异先生竟仿佛也“如影随形”伴之而来了。他的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各大刊物。比如说,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就在巴老主编的《收获》分两期连载,紧接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集成出版。影响之大,颇为深广,就连我这个远在巴盟文联的小创作员也被深深震撼了。再比如说由先生一再改就的文学剧本《归心似箭》,一经著名导演李骏拍摄成电影之后便“火”遍全国,至今仍可称为经典之作,而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也是因此一举成名,从而成为誉满全国之女影星。

好在时光能洗涤一切,身在基层似也只有带着惋惜的遗忘了。直到1982年我调到内蒙古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后,李克异先生的大名竟又突然出现在我的耳边。只不过并不是有李先生本人的讯息,而是有人告诉我说李克异尚有两个儿子一直就生活在内蒙古:即长子李瑞和次子李悦。这时,我颇感惊讶!同在内蒙古生活了这么多年,我竟不知道自己所敬仰的老作家还有两个后代均成长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个家族有点怪,祖先先闯完关东儿孙又转而走西口。

先说说老大李瑞先生……

应当说,我知道这个名字是在北京群众出版社的一次笔会上。有一天该社主办的《啄木鸟》杂志编辑室主任王永红对我说:你认识吗?你们内蒙古包头市还有一位知名作家,国学功力扎实,又极具现代意识,笔锋潇洒飘逸,又极其犀利,现正有一部新小说即将由我社出版……她说的正是李瑞先生,即将出版的小说便是《罪恶的遗产》。而且出版后很快便被西安电影厂改编拍摄为电影,影响更为广泛……但当我去包头和李瑞先生相识后。却发现与其文之潇洒飘逸大相径庭。虽说他也算得包头文联的一位领导,却在众文人夸夸其谈中略显木讷迟钝。绝不谈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只任在场的文人们高谈阔论甚至自我吹嘘。即使我主动籍同在群众出版社出过书套近乎,他也未曾吐露一丝他和老作家李克异先生之关系。看得出,他似乎对“文人相轻”这潭浑水早就厌倦了,果然再去包头时便发现他早已离开了文学艺术界了。后来他在包头人大副主任位置上退休。

颇具父风,不愧为一位谦谦君子……李瑞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故事》,他父亲李克异的朋友老作家萧军在小说集前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故人有子继斯文”。

说过李瑞先生似乎该聊聊“二爷”李悦了。说实在话,我从未将这位“公子”列入文学评论圈内。总觉得他年纪小,在传统文化上,肯定是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真传”,没想到他在十年前于丹最火时写了一本书《批评于丹》。我一经拜读之后,竟颇感惊讶。须此,如不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是很难完成此篇批驳文章的。看来李老爷子对小儿子家教也是颇严的。随后,李悦有关文学的评论文章,便不断见诸报章杂志。就连我区发行量颇大的《北方新报》也专门为他开辟了“悦评”和《李悦批评》专栏。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许多我区知名作家均愿与其切磋作品。比如说著名蒙古族作家力克登,其作品早就誉于区内外及国外,但在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夜班》后。却专门找我介绍与李悦相识。据这位著名内蒙古作家说,现如今内蒙古文学评论圈内,他认为李悦的评论文章,令人信服,急于相识,只为了一部作品而进行切磋……绝没想到在我退休后糊里糊涂养老过程中。李悦却早已雄登文坛了。广州的《羊城晚报》还为李悦开了影评专栏:钓娱台。能在这张报上开专栏的内蒙古评论家,唯有李悦一人。他的许多影评刊出后,国内各大媒体竞相转载,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的知名媒体。我以为许多年之后,也难找出在《羊城晚报》上开专栏的内蒙古评论家了。

往事悠悠,典型的中国式文化传承。

为此,四五十年前未见到的文学老前辈的遗憾彻底消失了,因为我从李瑞和李悦身上已依稀看到了李克异先生的身影……老眼昏花写作此文,除了为感谢《北方新报》助我安度晚年外,只想写好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写到结尾处,又想到李悦的女儿“小鹿姐姐”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可见李家后继有人,李悦和他哥一样低调,从来不张扬家里的名人。我女儿和李悦女儿同名,也叫小鹿,所以我想起李家的第三代名人。文/冯苓植

责任编辑:丛龙慧

进入耄耋之年,回忆往往多于前瞻。

正如《当你老了》那首歌中所唱:“睡意昏沉,回忆青春”。也难怪!不仅“走不动了”,而且“手也抖了”。再无法延续笔墨生涯了。 似也只能一脑子糨糊,整日窝在沙发里,只靠一份《北方新报》消磨时光。

只不该当看到了“悦评”时又乱了神儿……

莫名其妙,竟又恍然又回到了将近五十年前。当时尚且年轻,却作下了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时代背景记不清了,只记得似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完成长篇小说《阿力玛斯之歌》初稿后,又应约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去写一部长篇。其时,少儿社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在一个大院儿里,只不过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子。故而有幸在其中结识了许多位大作家,如正在续写《创业史》的柳青,正在续写《李自成》的姚雪垠。而同与一处写作的北京青年作家陶正与小田却对我说:你若早几天搬过来住该多好啊!这里还曾住过一位高人,学贯中西,谈吐不凡,与其神聊一个晚上,肯定会使你有一种“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

当时尚且年轻,故对这位高人充满了好奇……

好奇心促使我四处打听这位文学前辈的讯息。终于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原来这位高人就是李克异先生——即解放前左翼作家群体中知名的青年作家袁犀,作品《贝壳》曾获亚洲文学大奖。总之,只因迟来几日,便与一位文学高人失之交臂。惋惜之余,才知道这位李克异先生原来是受中青社王维玲总编之约,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谁料半道竟被八一电影厂给“截”走了,去改他的电影剧本《归心似箭》……这时我这个进京写作的小人物,也只能追悔莫及了。

没缘分,似也只能渐渐淡忘了……

但越想淡忘,就越难从脑海中抹去,即使我完成写作任务回到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之后,谁料李克异先生竟仿佛也“如影随形”伴之而来了。他的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各大刊物。比如说,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就在巴老主编的《收获》分两期连载,紧接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集成出版。影响之大,颇为深广,就连我这个远在巴盟文联的小创作员也被深深震撼了。再比如说由先生一再改就的文学剧本《归心似箭》,一经著名导演李骏拍摄成电影之后便“火”遍全国,至今仍可称为经典之作,而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也是因此一举成名,从而成为誉满全国之女影星。

好在时光能洗涤一切,身在基层似也只有带着惋惜的遗忘了。直到1982年我调到内蒙古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后,李克异先生的大名竟又突然出现在我的耳边。只不过并不是有李先生本人的讯息,而是有人告诉我说李克异尚有两个儿子一直就生活在内蒙古:即长子李瑞和次子李悦。这时,我颇感惊讶!同在内蒙古生活了这么多年,我竟不知道自己所敬仰的老作家还有两个后代均成长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个家族有点怪,祖先先闯完关东儿孙又转而走西口。

先说说老大李瑞先生……

应当说,我知道这个名字是在北京群众出版社的一次笔会上。有一天该社主办的《啄木鸟》杂志编辑室主任王永红对我说:你认识吗?你们内蒙古包头市还有一位知名作家,国学功力扎实,又极具现代意识,笔锋潇洒飘逸,又极其犀利,现正有一部新小说即将由我社出版……她说的正是李瑞先生,即将出版的小说便是《罪恶的遗产》。而且出版后很快便被西安电影厂改编拍摄为电影,影响更为广泛……但当我去包头和李瑞先生相识后。却发现与其文之潇洒飘逸大相径庭。虽说他也算得包头文联的一位领导,却在众文人夸夸其谈中略显木讷迟钝。绝不谈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只任在场的文人们高谈阔论甚至自我吹嘘。即使我主动籍同在群众出版社出过书套近乎,他也未曾吐露一丝他和老作家李克异先生之关系。看得出,他似乎对“文人相轻”这潭浑水早就厌倦了,果然再去包头时便发现他早已离开了文学艺术界了。后来他在包头人大副主任位置上退休。

颇具父风,不愧为一位谦谦君子……李瑞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故事》,他父亲李克异的朋友老作家萧军在小说集前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故人有子继斯文”。

说过李瑞先生似乎该聊聊“二爷”李悦了。说实在话,我从未将这位“公子”列入文学评论圈内。总觉得他年纪小,在传统文化上,肯定是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真传”,没想到他在十年前于丹最火时写了一本书《批评于丹》。我一经拜读之后,竟颇感惊讶。须此,如不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是很难完成此篇批驳文章的。看来李老爷子对小儿子家教也是颇严的。随后,李悦有关文学的评论文章,便不断见诸报章杂志。就连我区发行量颇大的《北方新报》也专门为他开辟了“悦评”和《李悦批评》专栏。而且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许多我区知名作家均愿与其切磋作品。比如说著名蒙古族作家力克登,其作品早就誉于区内外及国外,但在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夜班》后。却专门找我介绍与李悦相识。据这位著名内蒙古作家说,现如今内蒙古文学评论圈内,他认为李悦的评论文章,令人信服,急于相识,只为了一部作品而进行切磋……绝没想到在我退休后糊里糊涂养老过程中。李悦却早已雄登文坛了。广州的《羊城晚报》还为李悦开了影评专栏:钓娱台。能在这张报上开专栏的内蒙古评论家,唯有李悦一人。他的许多影评刊出后,国内各大媒体竞相转载,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的知名媒体。我以为许多年之后,也难找出在《羊城晚报》上开专栏的内蒙古评论家了。

往事悠悠,典型的中国式文化传承。

为此,四五十年前未见到的文学老前辈的遗憾彻底消失了,因为我从李瑞和李悦身上已依稀看到了李克异先生的身影……老眼昏花写作此文,除了为感谢《北方新报》助我安度晚年外,只想写好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写到结尾处,又想到李悦的女儿“小鹿姐姐”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可见李家后继有人,李悦和他哥一样低调,从来不张扬家里的名人。我女儿和李悦女儿同名,也叫小鹿,所以我想起李家的第三代名人。文/冯苓植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