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最忆大暑枸杞红

2019-07-24 15:07 呼和浩特日报   殷耀

——一个村庄的枸杞兴衰史

人们都知道枸杞是宁夏“五宝”中著名的“红宝”,其实我的家乡内蒙古托克托县团结村,当年也是著名的“塞外枸杞村”。这个村的农民当年靠种植枸杞致富,枸杞种植最多的时候,村庄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高高矮矮的枸杞林簇拥包围着,枸杞曾给这个敕勒川上的村庄带来富庶与繁华。大青山南麓、黄河岸北边的这个村庄,上演过一部枸杞兴衰史。

枸杞红,最忆在故乡。每年从小暑到大暑这个时节,是枸杞挂果丰收的季节:枸杞树上绿叶间缀满了鲜红的果实,村庄里人家的房顶上晾晒的是红色的枸杞子,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枸杞红里。到了这个季节,不少邻村或更远地方的女人娃娃们到村里来打工摘枸杞子,两千多人的村庄一下子接纳了比平时多两三倍的人口,整个村庄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说起团结村的枸杞种植历史,大致和改革开放同步,足足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听几位村民说,最早是村东的陈振华老人把枸杞种植引进来。人们开始不会侍弄这个新鲜玩艺,就纷纷请会剪枝的村民帮着剪枝,像我们家开始请人来帮着剪枝,到后来父亲也成了给枸杞剪枝的高手。

枸杞树高的有一丈左右,低的约半人多高。枸杞树枝条披拂,叶绿花紫果实红,耐寒耐旱又耐碱。我们团结村在黑河故道上,有大量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种粮食不成,但枸杞树非常适合在这种地里生长。人们最初把枸杞种在自家院子里的圐圙里,还有的村民把枸杞栽种在了自己的自留地上。

包产到户一开始,枸杞在团结村的土地上迅速生长。真正让枸杞树在这片土地上繁育生长的是枸杞子可观的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公斤枸杞的收购价已达到七八元甚至十几元,这在当时是一个让人眼馋的价格。于是,枸杞树在团结村周围滋长,人们不光在院子里和盐碱地里种枸杞,还种到了心爱的口粮田里。种植最多的人家有十几亩,产量数以吨计,刚刚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就有好几个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在团结村的带动下,周围的村庄左家营、祝乐沁、两间房等纷纷开始种植枸杞,后来敕勒川的好多农村都种植了这种经济作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农民为图个好价钱,就背上一袋自家的枸杞,坐火车去北京、天津卖枸杞。后来,枸杞产量越来越高,有些村民开始三五结伴收购枸杞,前往深圳、珠海、银川从事枸杞生意。

每到大暑枸杞红,团结村不少农民家都留住过浙江、河北等地经销枸杞的客商。村民对这些商人们待若上宾,为他们收购枸杞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自己也能赚一些加工费。多年打交道,一些村民都结交了一批固定的商人,这些商人如同“候鸟”般来往于这个塞外村庄。村里一些年轻后生也转出周边收购枸杞,当天回来再卖给这些客商,他们管这叫“提猴”,风险很小,能赚一些安稳钱。

枸杞的行情渐长,团结村的富庶也声名远播。每到枸杞丰收季节,卖菜的、卖肉的、卖衣服的……做小买卖的都往这个村里扎堆。大多数村民靠种植枸杞翻盖了新房子、新院落,娶了新媳妇,一些来团结村摘枸杞的闺女看对了人家,就嫁到村里来。许多村民靠卖枸杞的收入,供出了这个村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像我们这批上世纪八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人已经有“枸杞大学生”之称,一直持续到前五六年。为了做枸杞生意方便,这个村当年早早就装电话了,农用四轮车和摩托车也较早地在这个村普及。

枸杞子成熟后,就怕下雨。一场雨过后,太阳出来一晒,满树的枸杞就会开裂破肚,再摘下来晒出来就发黑,价钱也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趁着晴天抓紧采摘,就得头顶烈日来采摘,有的贪心的女人们中午也不歇晌,结果中了暑。小暑到大暑这个时间段日头太毒,尽管戴帽遮凉采摘也被晒得汗水满面,手指头肚被枸杞上的糖分和死蚜虫弄得黑乎乎的,脖子里挂着盛枸杞的纸篓子。摘枸杞是个挺受罪的营生,后来人们立起遮阳伞摘,也挡不住六月的日头。

偏偏满树的枸杞一下子就赶趟似地红了,种得多的人家有时要雇二十来个人摘枸杞。有好多女人们看着枸杞红了,又没有雇下人,坐在枸杞树下号啕大哭。男人们赶紧骑上摩托车或开上四轮车寻亲访友,去搬救兵雇人,雇回人来主人家得好吃好喝哄着。这个时候雇来摘枸杞的女人们最神气,这户人家本来雇好了人,被另一户人家提高工钱撬走了,于是两家人家吵得不可开交,甚到大打出手……唉,都是枸杞惹得祸。

晾晒枸杞的活儿也很繁重很折腾人。摘下来的枸杞先用碱精在脸盆里颠匀了,除去枝叶杂质,然后均匀地摊在纸板做的晾晒框里,再把这些晾晒框在屋顶摆开。遇到晴天还好,早上晾开晚上收起来就行了。但小暑前后的乌云顽皮得很,看着一块乌云快到当头顶了,一副下雨的架势,赶紧把晾晒框撂起来,用塑料布苫盖严实了。结果云过日出,赶紧又在屋顶排列开这些晾晒框,抬头一看——远处一朵乌云又飘过来了。看到天上有顽云,人们都上了屋顶,大家在屋顶上聊天,骂天气太多变了,那场面真得很壮观。

大概进入2000年之后吧,团结村的枸杞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因为枸杞的价格大起大落,收枸杞的老板们大多赔得血本无归,只有那么两三个人挺了下来。村里人告诉我,当年红红火火做枸杞生意的老板们有的已去世,有的离开村子躲债去了,有的再没沾枸杞生意,当年红红火火收枸杞的场面没有了。另外,由于枸杞价格没有多大提高,有的年头甚至还不如二三十年前,再加上摘枸杞的人工费由最初的两三毛钱涨到了一块多,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们逐渐开始掏枸杞树……

今年小暑前我回了一趟老家,当年那种红火场面消失了,枸杞红从这个村庄淡出了。我的发小利利告诉我,村里只剩几户人家还有枸杞树,大部分人家都种上了玉米。因为比较效益下降,枸杞淡出了这块土地……枸杞,足足在这个村庄红了近四十年。利利靠种枸杞供一双儿女读完大学找到了工作,直到四五年前儿子鹏鹏工作后,彻底把枸杞树掏掉:“再也不用侍候它打药了!”

对于枸杞我是又恨又爱。因为给它喷洒农药,因为侍弄它又费心又费力,我的父亲和一批老人们过早地患上了心脑血管病,我的母亲和好多乡亲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可是没有父母舍命种植枸杞,靠枸杞的收入一直供我上到研究生,如果不是它的收入,我又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即使是平常的日子,枸杞也染红了岁月:每年一卖掉枸杞,就可以买到肉食打打牙祭,就可以买到酒醉上那么几回,就连我读得那些古典名著都是用枸杞钱买的。

想一想,不敢恨。大暑时节我又忆起了当年的枸杞红,这枸杞红得像火,燃烧在大暑的日子里;这枸杞红得像血,流淌在父辈的血管中;这枸杞红得像酒,酣醉在过往的生活里。

 

责任编辑:何娟

——一个村庄的枸杞兴衰史

人们都知道枸杞是宁夏“五宝”中著名的“红宝”,其实我的家乡内蒙古托克托县团结村,当年也是著名的“塞外枸杞村”。这个村的农民当年靠种植枸杞致富,枸杞种植最多的时候,村庄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高高矮矮的枸杞林簇拥包围着,枸杞曾给这个敕勒川上的村庄带来富庶与繁华。大青山南麓、黄河岸北边的这个村庄,上演过一部枸杞兴衰史。

枸杞红,最忆在故乡。每年从小暑到大暑这个时节,是枸杞挂果丰收的季节:枸杞树上绿叶间缀满了鲜红的果实,村庄里人家的房顶上晾晒的是红色的枸杞子,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枸杞红里。到了这个季节,不少邻村或更远地方的女人娃娃们到村里来打工摘枸杞子,两千多人的村庄一下子接纳了比平时多两三倍的人口,整个村庄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说起团结村的枸杞种植历史,大致和改革开放同步,足足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听几位村民说,最早是村东的陈振华老人把枸杞种植引进来。人们开始不会侍弄这个新鲜玩艺,就纷纷请会剪枝的村民帮着剪枝,像我们家开始请人来帮着剪枝,到后来父亲也成了给枸杞剪枝的高手。

枸杞树高的有一丈左右,低的约半人多高。枸杞树枝条披拂,叶绿花紫果实红,耐寒耐旱又耐碱。我们团结村在黑河故道上,有大量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种粮食不成,但枸杞树非常适合在这种地里生长。人们最初把枸杞种在自家院子里的圐圙里,还有的村民把枸杞栽种在了自己的自留地上。

包产到户一开始,枸杞在团结村的土地上迅速生长。真正让枸杞树在这片土地上繁育生长的是枸杞子可观的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公斤枸杞的收购价已达到七八元甚至十几元,这在当时是一个让人眼馋的价格。于是,枸杞树在团结村周围滋长,人们不光在院子里和盐碱地里种枸杞,还种到了心爱的口粮田里。种植最多的人家有十几亩,产量数以吨计,刚刚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就有好几个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在团结村的带动下,周围的村庄左家营、祝乐沁、两间房等纷纷开始种植枸杞,后来敕勒川的好多农村都种植了这种经济作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农民为图个好价钱,就背上一袋自家的枸杞,坐火车去北京、天津卖枸杞。后来,枸杞产量越来越高,有些村民开始三五结伴收购枸杞,前往深圳、珠海、银川从事枸杞生意。

每到大暑枸杞红,团结村不少农民家都留住过浙江、河北等地经销枸杞的客商。村民对这些商人们待若上宾,为他们收购枸杞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自己也能赚一些加工费。多年打交道,一些村民都结交了一批固定的商人,这些商人如同“候鸟”般来往于这个塞外村庄。村里一些年轻后生也转出周边收购枸杞,当天回来再卖给这些客商,他们管这叫“提猴”,风险很小,能赚一些安稳钱。

枸杞的行情渐长,团结村的富庶也声名远播。每到枸杞丰收季节,卖菜的、卖肉的、卖衣服的……做小买卖的都往这个村里扎堆。大多数村民靠种植枸杞翻盖了新房子、新院落,娶了新媳妇,一些来团结村摘枸杞的闺女看对了人家,就嫁到村里来。许多村民靠卖枸杞的收入,供出了这个村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像我们这批上世纪八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人已经有“枸杞大学生”之称,一直持续到前五六年。为了做枸杞生意方便,这个村当年早早就装电话了,农用四轮车和摩托车也较早地在这个村普及。

枸杞子成熟后,就怕下雨。一场雨过后,太阳出来一晒,满树的枸杞就会开裂破肚,再摘下来晒出来就发黑,价钱也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趁着晴天抓紧采摘,就得头顶烈日来采摘,有的贪心的女人们中午也不歇晌,结果中了暑。小暑到大暑这个时间段日头太毒,尽管戴帽遮凉采摘也被晒得汗水满面,手指头肚被枸杞上的糖分和死蚜虫弄得黑乎乎的,脖子里挂着盛枸杞的纸篓子。摘枸杞是个挺受罪的营生,后来人们立起遮阳伞摘,也挡不住六月的日头。

偏偏满树的枸杞一下子就赶趟似地红了,种得多的人家有时要雇二十来个人摘枸杞。有好多女人们看着枸杞红了,又没有雇下人,坐在枸杞树下号啕大哭。男人们赶紧骑上摩托车或开上四轮车寻亲访友,去搬救兵雇人,雇回人来主人家得好吃好喝哄着。这个时候雇来摘枸杞的女人们最神气,这户人家本来雇好了人,被另一户人家提高工钱撬走了,于是两家人家吵得不可开交,甚到大打出手……唉,都是枸杞惹得祸。

晾晒枸杞的活儿也很繁重很折腾人。摘下来的枸杞先用碱精在脸盆里颠匀了,除去枝叶杂质,然后均匀地摊在纸板做的晾晒框里,再把这些晾晒框在屋顶摆开。遇到晴天还好,早上晾开晚上收起来就行了。但小暑前后的乌云顽皮得很,看着一块乌云快到当头顶了,一副下雨的架势,赶紧把晾晒框撂起来,用塑料布苫盖严实了。结果云过日出,赶紧又在屋顶排列开这些晾晒框,抬头一看——远处一朵乌云又飘过来了。看到天上有顽云,人们都上了屋顶,大家在屋顶上聊天,骂天气太多变了,那场面真得很壮观。

大概进入2000年之后吧,团结村的枸杞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因为枸杞的价格大起大落,收枸杞的老板们大多赔得血本无归,只有那么两三个人挺了下来。村里人告诉我,当年红红火火做枸杞生意的老板们有的已去世,有的离开村子躲债去了,有的再没沾枸杞生意,当年红红火火收枸杞的场面没有了。另外,由于枸杞价格没有多大提高,有的年头甚至还不如二三十年前,再加上摘枸杞的人工费由最初的两三毛钱涨到了一块多,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们逐渐开始掏枸杞树……

今年小暑前我回了一趟老家,当年那种红火场面消失了,枸杞红从这个村庄淡出了。我的发小利利告诉我,村里只剩几户人家还有枸杞树,大部分人家都种上了玉米。因为比较效益下降,枸杞淡出了这块土地……枸杞,足足在这个村庄红了近四十年。利利靠种枸杞供一双儿女读完大学找到了工作,直到四五年前儿子鹏鹏工作后,彻底把枸杞树掏掉:“再也不用侍候它打药了!”

对于枸杞我是又恨又爱。因为给它喷洒农药,因为侍弄它又费心又费力,我的父亲和一批老人们过早地患上了心脑血管病,我的母亲和好多乡亲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可是没有父母舍命种植枸杞,靠枸杞的收入一直供我上到研究生,如果不是它的收入,我又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即使是平常的日子,枸杞也染红了岁月:每年一卖掉枸杞,就可以买到肉食打打牙祭,就可以买到酒醉上那么几回,就连我读得那些古典名著都是用枸杞钱买的。

想一想,不敢恨。大暑时节我又忆起了当年的枸杞红,这枸杞红得像火,燃烧在大暑的日子里;这枸杞红得像血,流淌在父辈的血管中;这枸杞红得像酒,酣醉在过往的生活里。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