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秋分品梨滋味长

2019-09-19 15:41 北京晚报  

秋分,秋色平分,秋意浓浓。

“分”为“半”之意。一年中,“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结束,“秋分”正好是立秋至霜降的中间。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各12小时,“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从2018年开始,将每年秋分日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和农村的重视,也饱含了五谷丰登、百果归仓的祝愿。

“秋分卸梨”。梨,美在这均匀秋色中,于天于地于人,都富含着足够的分量。

梨之利

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

梨树,最初是被称作“利树”的。

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盛产雪花梨,种植历史悠久。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大安村一带很多老百姓都咳嗽不已,用了各种办法治疗都不见效,许多人相继去世。一天,一位老年妇女带来一棵树,指导人们把树栽上,告诉他们第二年秋分时节吃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就可以治好咳嗽。第二年,人们吃了这种果子,果然不咳嗽了。大家便纷纷从这棵树上剪枝插栽,每年秋分时节都食用这树上结出的果子,再也不受咳嗽的折磨。大家觉得这树对人有利,就叫它“利树”。后来,仓颉造字时,见它是果木,就在“利”字下加了一个“木”字,树便叫“梨树”,树上结的果子就叫“梨”。人们把那位送梨树的老妇尊为“梨花娘娘”,并在村口建庙祭祀至今。

“梨者,利也。”元代医药学家朱震亨说得没错,“其性下行流利也。”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醉”。明末清初医药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也提到,梨具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功效。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经,可用于热病津伤、消渴、咳嗽、便秘等症的治疗。

梨之利,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最早人们吃梨,注重的就是梨良好的润肺降火效果。魏文帝曹丕曾诏曰:“真定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涓。”人们特别注重在秋分时节来享用梨之利。到了唐代,还诞生了秋梨膏。当时,唐武宗李炎患口干舌燥、心热气促之类病症,吃了很多药没有效果。御医和满朝文武非常着急,遍访医方。访得一名道士,道士呈上一份以梨为主、配伍蜂蜜等物熬制的蜜膏,请皇上秋分时节服用。唐武宗遵医嘱服用后,病就好了。慢慢地,秋分时节吃梨,便成宫廷美味。再流传下来,民间也喜欢秋分食梨。

梨之利,除了实用,还很有思想。它的利,蕴藏在“秋”里,出自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哲学经典《易经》,是乾卦的卦辞之一 ,“乾:元,亨,利,贞”。

乾为天,刚健中正。乾卦是《易经》第一卦,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以示吉祥如意。在古人眼里,元、亨、利、贞代表仁、礼、义、正和春、夏、秋、冬。“元,始也,万物之始,于时配春,春时万物之发生,春以初生得其元始之序;亨,通也,万物之长,于时配夏,夏时万物之长养,夏以通畅含其嘉美之道;利,和也,万物之遂,于时配秋,秋时万物之成熟,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正也,万物之成,于时配冬,冬时万物之收藏,冬以物之终而纳于正之道。”由此,贞下起元、周而复始,自然万物生成的全过程,是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日月往来、寒暑交替、老幼更替、生生不息。

秋与利相配,这才有了万物之熟、利物之宜。梨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那秋色浓厚的秋分时节摘下的梨,也一并融和在这朴实无华而又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义、有吉、有道。

让梨人

被议论包围的孔融

梨,有谦有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把这个故事编进了《后汉书》:“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经》也收录:“融四岁,能让梨。”

因为梨,孔融出名很早。不过,让梨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议论,有人说孔融之所以选小梨,是因为之前受过兄长教训,不敢拿大的;也有人说这“让”太显心机,又有悖儿童天性,用来博取大人表扬,属于“讨好型”人格等。也就是从让梨开始,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开始被各种议论包围。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京城洛阳。他很想当面认识当时的洛阳名士李膺,便对守门人说自己是李膺先生的亲戚。守门人不敢怠慢,赶紧进屋通报。李膺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进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同自己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不慌不忙地说:我俩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师生情谊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俩是世交呀!一个小孩能随意用老典故建立新关系,令在场宾客十分惊奇。太中大夫陈韪知道这件事情后说:聪明的小孩长大后不一定聪明。孔融笑着说:那您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吧?戗得陈韪不知如何应答。李膺则笑着圆场:你现在聪明,将来肯定更聪明。

责任编辑:何娟

秋分,秋色平分,秋意浓浓。

“分”为“半”之意。一年中,“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结束,“秋分”正好是立秋至霜降的中间。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各12小时,“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从2018年开始,将每年秋分日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和农村的重视,也饱含了五谷丰登、百果归仓的祝愿。

“秋分卸梨”。梨,美在这均匀秋色中,于天于地于人,都富含着足够的分量。

梨之利

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

梨树,最初是被称作“利树”的。

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盛产雪花梨,种植历史悠久。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大安村一带很多老百姓都咳嗽不已,用了各种办法治疗都不见效,许多人相继去世。一天,一位老年妇女带来一棵树,指导人们把树栽上,告诉他们第二年秋分时节吃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就可以治好咳嗽。第二年,人们吃了这种果子,果然不咳嗽了。大家便纷纷从这棵树上剪枝插栽,每年秋分时节都食用这树上结出的果子,再也不受咳嗽的折磨。大家觉得这树对人有利,就叫它“利树”。后来,仓颉造字时,见它是果木,就在“利”字下加了一个“木”字,树便叫“梨树”,树上结的果子就叫“梨”。人们把那位送梨树的老妇尊为“梨花娘娘”,并在村口建庙祭祀至今。

“梨者,利也。”元代医药学家朱震亨说得没错,“其性下行流利也。”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醉”。明末清初医药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也提到,梨具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功效。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经,可用于热病津伤、消渴、咳嗽、便秘等症的治疗。

梨之利,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最早人们吃梨,注重的就是梨良好的润肺降火效果。魏文帝曹丕曾诏曰:“真定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涓。”人们特别注重在秋分时节来享用梨之利。到了唐代,还诞生了秋梨膏。当时,唐武宗李炎患口干舌燥、心热气促之类病症,吃了很多药没有效果。御医和满朝文武非常着急,遍访医方。访得一名道士,道士呈上一份以梨为主、配伍蜂蜜等物熬制的蜜膏,请皇上秋分时节服用。唐武宗遵医嘱服用后,病就好了。慢慢地,秋分时节吃梨,便成宫廷美味。再流传下来,民间也喜欢秋分食梨。

梨之利,除了实用,还很有思想。它的利,蕴藏在“秋”里,出自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哲学经典《易经》,是乾卦的卦辞之一 ,“乾:元,亨,利,贞”。

乾为天,刚健中正。乾卦是《易经》第一卦,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以示吉祥如意。在古人眼里,元、亨、利、贞代表仁、礼、义、正和春、夏、秋、冬。“元,始也,万物之始,于时配春,春时万物之发生,春以初生得其元始之序;亨,通也,万物之长,于时配夏,夏时万物之长养,夏以通畅含其嘉美之道;利,和也,万物之遂,于时配秋,秋时万物之成熟,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正也,万物之成,于时配冬,冬时万物之收藏,冬以物之终而纳于正之道。”由此,贞下起元、周而复始,自然万物生成的全过程,是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日月往来、寒暑交替、老幼更替、生生不息。

秋与利相配,这才有了万物之熟、利物之宜。梨因利得名,又因利传世。那秋色浓厚的秋分时节摘下的梨,也一并融和在这朴实无华而又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义、有吉、有道。

让梨人

被议论包围的孔融

梨,有谦有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把这个故事编进了《后汉书》:“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经》也收录:“融四岁,能让梨。”

因为梨,孔融出名很早。不过,让梨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议论,有人说孔融之所以选小梨,是因为之前受过兄长教训,不敢拿大的;也有人说这“让”太显心机,又有悖儿童天性,用来博取大人表扬,属于“讨好型”人格等。也就是从让梨开始,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开始被各种议论包围。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京城洛阳。他很想当面认识当时的洛阳名士李膺,便对守门人说自己是李膺先生的亲戚。守门人不敢怠慢,赶紧进屋通报。李膺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进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同自己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不慌不忙地说:我俩的先祖孔子和老子有师生情谊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俩是世交呀!一个小孩能随意用老典故建立新关系,令在场宾客十分惊奇。太中大夫陈韪知道这件事情后说:聪明的小孩长大后不一定聪明。孔融笑着说:那您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吧?戗得陈韪不知如何应答。李膺则笑着圆场:你现在聪明,将来肯定更聪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