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浓墨重彩绘就绿色发展新篇章——长庆油田第五采气厂钻井液不落地工艺“落地生根”纪实

2019-09-19 10:14 内蒙古新闻网  

入秋的苏里格,渐有凉意。行驶去长庆油田第五采气厂(以下简称采气五厂)钻井施工的路上,处处树木成荫,绿意盎然。进入现场,井架设备错落有致、格局鲜明,一侧的泥浆处理区域,焊接的整张防渗土工膜阻隔着不落地工艺设备直接接触土壤,压滤后的岩屑泥饼堆放有序,分离的泥浆再次回到系统中循环利用。经过近5年的总结完善,采气五厂“不落地”工艺已与固有钻井工艺“浑然天成”,给鄂尔多斯苏里格天然气绿色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采气五厂作为长庆油田的主力气田,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毛乌素沙漠腹地。为此,采气五厂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转型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坚持生态和谐与天然气开发并重,敢于担当、改革创新、苦干实干,留下绿色、种下希望,把苏东气田描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

从“0”到“1”,开创内蒙古“不落地”先河

时间回到2014年底,内蒙古鄂尔多斯天然气开发要实行钻井液不落地工艺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时的苏里格气田还是采用泥浆池作为钻井、试气现场井底返排物的集中储存点,施工结束后进行无害化治理。同时,为保障来年顺利启动,各气田单位提前修建了带有泥浆池的井场,可以说对“不落地”是措手不及。

时间来到2015年初。2月13日一份《关于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中有关事宜的通知》(鄂环发[2015]33号)转至苏里格气田,通知要求鄂尔多斯境内各采气单位2015年6月30日之前必须全面实行不落地工艺。该通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苏里格气田众多采气单位“一筹莫展”之时,在油田公司的关心下,采气五厂举旗定向,第一时间召集5家“不落地”技术服务单位及20余家钻井承包商进行了一场交流座谈会,会上时任项目经理龙运辉从环保优先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不落地设备不到位不开工”总基调。由此也主动回填了已新建好的29个井场空泥浆池。

为了使第一口不落地工艺井尽快实施,采气五厂精心组织、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2015年3月28日,苏东37-55H2井作为内蒙古第一口泥浆不落地工艺示范井开钻,拉开了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的新篇章,而采气五厂也成为了内蒙地区唯一一家自2015年以来全面实施“不落地”工艺的天然气开采单位。

从摸索到创新,打造天然气开发绿色示范高地

1036口,这是采气五厂截至目前采用泥浆不落地工艺的井数。也是通过这些井的施工经验积累,不落地工艺由最初的“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再到最后的“固定成型”。

在不落地工艺实施之初,出现了“泥浆性能不稳定导致井下复杂情况频繁发生”的情况,增加了施工风险,这相当于是给“新诞生”的“不落地”工艺的提出了尖锐挑战。时任钻井组组长王旭面对这一新课题,带着技术人员,马不停蹄的用3天时间跑遍了所有正钻井场,调研了当时所有不落地工艺的运行情况,找出了泥浆因为循环不充分导致固相含量高是性能不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增加高频振动筛及高速离心机,优化流程的应对措施,不仅消除了卡钻等情况,还让机械钻速持续提高,钻井周期逐渐降低,实现了质量速度效益与环保的齐头并进,也为新生的“不落地”工艺后期能大力实施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此后,采气五厂按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整改问题”的原则,先后引进15家技术服务厂家设备进行现场试验。随着对“不落地”工艺认识的不断深入,系统总结出了“固液分离模块、岩屑收集模块、钻井液沉沙循环模块、深度处理模块、液体回收利用模块”等五大模块,让原有的泥浆废弃物从泥浆池的“混装”转变到了地面上的干、湿分离。岩屑经过二次脱水最终通过压滤机形成了干燥的泥饼,液体经过处理进入循环系统重复利用,实现了资源节约型、固废减量化的开发模式,让“不落地”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采气五厂成了内蒙古地区天然气绿色开发的示范高地。

从被动到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

“泥浆不落地工艺的实施极大降低了环保风险,牧区也更加和谐了,但也是个相当‘烧钱’的工艺,比起之前每口井平均要多花40多万元”。时任安全环保总监林孟雄在2015年项目总结会上有过这番评论。他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据统计,截止目前因“不落地”工艺的实施,采气五厂在环保上增加投入多达数亿多元。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但作为国企的采气五厂除了效益更多的是自身的那份社会责任。为了让苏里格更美丽,采气五厂已然把“政府要求”变成了“主动落实企业责任”的一项具体行动。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淡水资源,均来自井场周边地下水。而苏里格区域淡水资源较为紧张,长期大量取用地下水会影响当地的植被恢复以及水文地貌。在推行钻井液不落地工艺后,施工期间让压滤后的钻井液再次回到系统中进行循环使用,每一口井施工结束后,将罐内的上清液用于下一口井的配浆进行重复使用,实现了“井间回用”,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使用。“钻井液不落地工艺的实施对节约水资源还是挺有帮助,比原来使用泥浆池的时候,平均一口井下来能节约200余方。”在苏里格地区已有7年施工经历的一名技术人员对笔者这样说道。从整个苏里格地区来看,这是巨大的环保效益。

泥浆池的治理以前是各个天然气开发单位老大难的问题。虽然企业按照要求进行了无害化治理和植被恢复,但对治理工艺不了解的牧民会认为对土壤产生污染,影响吃水,信访举报时有发生。现在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不落地”工艺的实施实现了废弃物与土壤的“零接触”,让施工区域施工前后的土壤实现了“零污染”,也让企业与牧区关系更加和谐,营造了更好的开发环境,真正实现了“企地共赢”。

泥浆岩屑作为一般固废,统一转运至当地有资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做到了“工完料进场地清”。同时在鄂尔多斯环保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各处理厂加大科研攻关与实验对废弃岩屑进行制砖、垫路基等,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但这只是开始,更为浩大环保工程已经拉开序幕。在每年春暖花开之际,采气五厂就着手对全井场进行植被恢复,让“井在景中”,目前已累计进行了875口井的绿化,这个数字还将不断的增加,扎实的践行了“建一个气田、留一片绿色”的环保初心与使命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3月5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了“四个一”,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部署要求。采气五厂也将扎根毛乌素,用清洁能源解民生之愁、提民众之福,践行好环保优先的初心与使命,企地共建“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的美丽内蒙古。(作者 段家权)

责任编辑:郭鹏飞

入秋的苏里格,渐有凉意。行驶去长庆油田第五采气厂(以下简称采气五厂)钻井施工的路上,处处树木成荫,绿意盎然。进入现场,井架设备错落有致、格局鲜明,一侧的泥浆处理区域,焊接的整张防渗土工膜阻隔着不落地工艺设备直接接触土壤,压滤后的岩屑泥饼堆放有序,分离的泥浆再次回到系统中循环利用。经过近5年的总结完善,采气五厂“不落地”工艺已与固有钻井工艺“浑然天成”,给鄂尔多斯苏里格天然气绿色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采气五厂作为长庆油田的主力气田,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毛乌素沙漠腹地。为此,采气五厂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转型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坚持生态和谐与天然气开发并重,敢于担当、改革创新、苦干实干,留下绿色、种下希望,把苏东气田描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

从“0”到“1”,开创内蒙古“不落地”先河

时间回到2014年底,内蒙古鄂尔多斯天然气开发要实行钻井液不落地工艺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时的苏里格气田还是采用泥浆池作为钻井、试气现场井底返排物的集中储存点,施工结束后进行无害化治理。同时,为保障来年顺利启动,各气田单位提前修建了带有泥浆池的井场,可以说对“不落地”是措手不及。

时间来到2015年初。2月13日一份《关于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中有关事宜的通知》(鄂环发[2015]33号)转至苏里格气田,通知要求鄂尔多斯境内各采气单位2015年6月30日之前必须全面实行不落地工艺。该通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苏里格气田众多采气单位“一筹莫展”之时,在油田公司的关心下,采气五厂举旗定向,第一时间召集5家“不落地”技术服务单位及20余家钻井承包商进行了一场交流座谈会,会上时任项目经理龙运辉从环保优先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不落地设备不到位不开工”总基调。由此也主动回填了已新建好的29个井场空泥浆池。

为了使第一口不落地工艺井尽快实施,采气五厂精心组织、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2015年3月28日,苏东37-55H2井作为内蒙古第一口泥浆不落地工艺示范井开钻,拉开了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的新篇章,而采气五厂也成为了内蒙地区唯一一家自2015年以来全面实施“不落地”工艺的天然气开采单位。

从摸索到创新,打造天然气开发绿色示范高地

1036口,这是采气五厂截至目前采用泥浆不落地工艺的井数。也是通过这些井的施工经验积累,不落地工艺由最初的“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再到最后的“固定成型”。

在不落地工艺实施之初,出现了“泥浆性能不稳定导致井下复杂情况频繁发生”的情况,增加了施工风险,这相当于是给“新诞生”的“不落地”工艺的提出了尖锐挑战。时任钻井组组长王旭面对这一新课题,带着技术人员,马不停蹄的用3天时间跑遍了所有正钻井场,调研了当时所有不落地工艺的运行情况,找出了泥浆因为循环不充分导致固相含量高是性能不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增加高频振动筛及高速离心机,优化流程的应对措施,不仅消除了卡钻等情况,还让机械钻速持续提高,钻井周期逐渐降低,实现了质量速度效益与环保的齐头并进,也为新生的“不落地”工艺后期能大力实施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此后,采气五厂按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整改问题”的原则,先后引进15家技术服务厂家设备进行现场试验。随着对“不落地”工艺认识的不断深入,系统总结出了“固液分离模块、岩屑收集模块、钻井液沉沙循环模块、深度处理模块、液体回收利用模块”等五大模块,让原有的泥浆废弃物从泥浆池的“混装”转变到了地面上的干、湿分离。岩屑经过二次脱水最终通过压滤机形成了干燥的泥饼,液体经过处理进入循环系统重复利用,实现了资源节约型、固废减量化的开发模式,让“不落地”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采气五厂成了内蒙古地区天然气绿色开发的示范高地。

从被动到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

“泥浆不落地工艺的实施极大降低了环保风险,牧区也更加和谐了,但也是个相当‘烧钱’的工艺,比起之前每口井平均要多花40多万元”。时任安全环保总监林孟雄在2015年项目总结会上有过这番评论。他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据统计,截止目前因“不落地”工艺的实施,采气五厂在环保上增加投入多达数亿多元。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但作为国企的采气五厂除了效益更多的是自身的那份社会责任。为了让苏里格更美丽,采气五厂已然把“政府要求”变成了“主动落实企业责任”的一项具体行动。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淡水资源,均来自井场周边地下水。而苏里格区域淡水资源较为紧张,长期大量取用地下水会影响当地的植被恢复以及水文地貌。在推行钻井液不落地工艺后,施工期间让压滤后的钻井液再次回到系统中进行循环使用,每一口井施工结束后,将罐内的上清液用于下一口井的配浆进行重复使用,实现了“井间回用”,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使用。“钻井液不落地工艺的实施对节约水资源还是挺有帮助,比原来使用泥浆池的时候,平均一口井下来能节约200余方。”在苏里格地区已有7年施工经历的一名技术人员对笔者这样说道。从整个苏里格地区来看,这是巨大的环保效益。

泥浆池的治理以前是各个天然气开发单位老大难的问题。虽然企业按照要求进行了无害化治理和植被恢复,但对治理工艺不了解的牧民会认为对土壤产生污染,影响吃水,信访举报时有发生。现在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不落地”工艺的实施实现了废弃物与土壤的“零接触”,让施工区域施工前后的土壤实现了“零污染”,也让企业与牧区关系更加和谐,营造了更好的开发环境,真正实现了“企地共赢”。

泥浆岩屑作为一般固废,统一转运至当地有资质的处理厂进行处理,做到了“工完料进场地清”。同时在鄂尔多斯环保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各处理厂加大科研攻关与实验对废弃岩屑进行制砖、垫路基等,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但这只是开始,更为浩大环保工程已经拉开序幕。在每年春暖花开之际,采气五厂就着手对全井场进行植被恢复,让“井在景中”,目前已累计进行了875口井的绿化,这个数字还将不断的增加,扎实的践行了“建一个气田、留一片绿色”的环保初心与使命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3月5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了“四个一”,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部署要求。采气五厂也将扎根毛乌素,用清洁能源解民生之愁、提民众之福,践行好环保优先的初心与使命,企地共建“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的美丽内蒙古。(作者 段家权)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