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土豆铺就农民致富路

©原创 2019-10-09 17:04

械机械化采挖土豆

打包装箱

土豆脱毒育苗

参观土豆脱毒种培中心

张国展示原原种

了解土豆种子培育的过程

土豆仓储

土豆原原种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

正北方网讯(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9月底至10月初,“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的土豆喜获丰收,走在田间地头,到处是机器轰鸣声和分拣土豆的忙碌景象。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集研发、种植、销售、餐饮到深加工成熟的全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每亩增产30%~300%

9月27日上午,在位于乌兰察布市的内蒙古民丰马铃薯研究院智能温室大棚,负责人张国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拔起一株马铃薯苗,茎秆上立时带出一串串如鸽子蛋大小的“小土豆”。

“这土豆怎么这么小?”记者诧异出声。

张国哈哈一笑:“这可不是平常吃的土豆,是原原种,专门用于繁殖高质量的马铃薯后代。每一颗土豆种薯从培育到成熟推向市场,要历经4年的光景。脱毒育苗一年,然后在智能温室大棚原原种一年,从原原种到田里生成原种一年,从原种再到田里生成一级种子又是一年。过程比较漫长。”张国表示,虽然过程艰辛,但经过研究的新品种推向市场后,可以为农民每亩增产30%~300%。

在马铃薯脱毒种培中心,目光所及,两侧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一株株马铃薯嫩苗长势喜人。通过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这里每年生产脱毒苗达8000万株、原原种8000万粒、原种3万吨、一级种6万吨,不仅带动当地农民马铃薯种植积极性,也满足了马铃薯良种及优质高产的需求。

“我们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每年从春种到秋收,雇佣农民的工资支出超3000万元。”张国说,近年来,通过对贫困农村实行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建设仓储库、推行订单、无偿发放扶贫种薯等措施,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增收。

土豆当成肉来卖

察右后旗是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核心种植区之一,这里因有20多座活火山,种植出的土豆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被冠名“后旗红”。

在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火山脚下的前进村,时下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一垄一垄的红土豆饱满喜人。行至田间地头,机械采挖、人工分拣、装袋、装车……男女老少分组劳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朴实的脸上。

“别看这些土豆不起眼,都很值钱哩!这些精选出的颗粒圆润均匀的土豆打包装箱,10斤装的在网上能卖到90元,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当地村民安俊林一边分拣土豆一边对记者说,当地的“后旗红”堪比肉贵,却供不应求,这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返乡大学生郭晨慧。前几年,郭晨慧辞掉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卖掉了房子,回到察右后旗父亲经营的富园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忙,并依托电子商务,将当地的“后旗红”卖到了全国各地。

“起初她叫我们精选土豆,我一看品相好看的都挑出去了,剩下的怎么卖啊,这明显就是赔钱嘛。”安俊林回忆,村民们最初都信不过这个小丫头,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习惯了坐等上门收土豆,哪见过把土豆放到网上卖的。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品相好的土豆被郭晨慧包装成10斤装的礼盒后,在网上竟然卖出90元的天价,个头稍小一些的又包装成4斤装礼盒,主要用来烘焙、烧烤,卖到40元。而个头偏大的则销往各大饭店,偏小的直接送到了淀粉厂。经过将土豆按品质分级销售,产值实现了翻番。

当地74岁的村民周云自家也种植着5亩土豆,土豆刚被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场价收购后,闲来无事的他又来到合作社打短工,一天能挣150元。“在这个女娃娃的带领下,我们只需保证土豆质量就行,销路不愁。”周云乐呵呵地说。

小小的土豆何以卖这么贵还供不应求?10月5日,郭晨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由于对农作物的市场供需、价格等信息不灵通,很多乡亲辛苦忙碌一整年都没有个好收成,甚至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她所做的,就是依托察右后旗马铃薯种植核心区域的地理优势,以及察哈尔火山草原旅游前景,以基地+实体+互联网的新形式,将小土豆建成电商大链条,把地方特色注入到品牌建设中,扩大品牌影响力,帮助乡亲们致富增收。“‘后旗红’土豆目前不仅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蔬菜认证》,同时屡次获得国家及国际金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全年电商销售约600万元,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郭晨慧说。

推动马铃薯文化

“种植马铃薯”、“烹饪马铃薯美食”、体感互动、知识问答……在察右前旗,集展览、科普、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正成为周边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真牛!这些3D打印的马铃薯足以以假乱真了!”在博物馆展示区,游客拿起一颗颗“马铃薯”啧啧称奇。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人类最早发现马铃薯到用马铃薯制作出各种美味的历史文化图片,还借助“3D打印技术”,让游客全方位的看到马铃薯生长全过程。此外,还有体感互动、知识问答、VR实验室,以及“代理馆长”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为游客答疑解惑。

来自呼和浩特的游客王慧参观完马铃薯博物馆后感慨道:“太有趣了!通过在虚拟驾驶器上‘收获马铃薯’等多种体验互动,对马铃薯的历史文化,以及生产全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摄氏度,独特的冷凉气候,再加上这里大部分地区土壤为沙性土,使得乌兰察布成为国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有“中国薯都”之称。而在乌兰察布建设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更加积淀了“薯都”文化底蕴,用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推动乌兰察布旅游业发展。

责任编辑:宝华

械机械化采挖土豆

打包装箱

土豆脱毒育苗

参观土豆脱毒种培中心

张国展示原原种

了解土豆种子培育的过程

土豆仓储

土豆原原种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

正北方网讯(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9月底至10月初,“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的土豆喜获丰收,走在田间地头,到处是机器轰鸣声和分拣土豆的忙碌景象。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集研发、种植、销售、餐饮到深加工成熟的全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每亩增产30%~300%

9月27日上午,在位于乌兰察布市的内蒙古民丰马铃薯研究院智能温室大棚,负责人张国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拔起一株马铃薯苗,茎秆上立时带出一串串如鸽子蛋大小的“小土豆”。

“这土豆怎么这么小?”记者诧异出声。

张国哈哈一笑:“这可不是平常吃的土豆,是原原种,专门用于繁殖高质量的马铃薯后代。每一颗土豆种薯从培育到成熟推向市场,要历经4年的光景。脱毒育苗一年,然后在智能温室大棚原原种一年,从原原种到田里生成原种一年,从原种再到田里生成一级种子又是一年。过程比较漫长。”张国表示,虽然过程艰辛,但经过研究的新品种推向市场后,可以为农民每亩增产30%~300%。

在马铃薯脱毒种培中心,目光所及,两侧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一株株马铃薯嫩苗长势喜人。通过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这里每年生产脱毒苗达8000万株、原原种8000万粒、原种3万吨、一级种6万吨,不仅带动当地农民马铃薯种植积极性,也满足了马铃薯良种及优质高产的需求。

“我们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每年从春种到秋收,雇佣农民的工资支出超3000万元。”张国说,近年来,通过对贫困农村实行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建设仓储库、推行订单、无偿发放扶贫种薯等措施,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增收。

土豆当成肉来卖

察右后旗是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核心种植区之一,这里因有20多座活火山,种植出的土豆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被冠名“后旗红”。

在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火山脚下的前进村,时下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一垄一垄的红土豆饱满喜人。行至田间地头,机械采挖、人工分拣、装袋、装车……男女老少分组劳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朴实的脸上。

“别看这些土豆不起眼,都很值钱哩!这些精选出的颗粒圆润均匀的土豆打包装箱,10斤装的在网上能卖到90元,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当地村民安俊林一边分拣土豆一边对记者说,当地的“后旗红”堪比肉贵,却供不应求,这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返乡大学生郭晨慧。前几年,郭晨慧辞掉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卖掉了房子,回到察右后旗父亲经营的富园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忙,并依托电子商务,将当地的“后旗红”卖到了全国各地。

“起初她叫我们精选土豆,我一看品相好看的都挑出去了,剩下的怎么卖啊,这明显就是赔钱嘛。”安俊林回忆,村民们最初都信不过这个小丫头,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习惯了坐等上门收土豆,哪见过把土豆放到网上卖的。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品相好的土豆被郭晨慧包装成10斤装的礼盒后,在网上竟然卖出90元的天价,个头稍小一些的又包装成4斤装礼盒,主要用来烘焙、烧烤,卖到40元。而个头偏大的则销往各大饭店,偏小的直接送到了淀粉厂。经过将土豆按品质分级销售,产值实现了翻番。

当地74岁的村民周云自家也种植着5亩土豆,土豆刚被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场价收购后,闲来无事的他又来到合作社打短工,一天能挣150元。“在这个女娃娃的带领下,我们只需保证土豆质量就行,销路不愁。”周云乐呵呵地说。

小小的土豆何以卖这么贵还供不应求?10月5日,郭晨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由于对农作物的市场供需、价格等信息不灵通,很多乡亲辛苦忙碌一整年都没有个好收成,甚至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她所做的,就是依托察右后旗马铃薯种植核心区域的地理优势,以及察哈尔火山草原旅游前景,以基地+实体+互联网的新形式,将小土豆建成电商大链条,把地方特色注入到品牌建设中,扩大品牌影响力,帮助乡亲们致富增收。“‘后旗红’土豆目前不仅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蔬菜认证》,同时屡次获得国家及国际金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全年电商销售约600万元,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郭晨慧说。

推动马铃薯文化

“种植马铃薯”、“烹饪马铃薯美食”、体感互动、知识问答……在察右前旗,集展览、科普、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正成为周边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真牛!这些3D打印的马铃薯足以以假乱真了!”在博物馆展示区,游客拿起一颗颗“马铃薯”啧啧称奇。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人类最早发现马铃薯到用马铃薯制作出各种美味的历史文化图片,还借助“3D打印技术”,让游客全方位的看到马铃薯生长全过程。此外,还有体感互动、知识问答、VR实验室,以及“代理馆长”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为游客答疑解惑。

来自呼和浩特的游客王慧参观完马铃薯博物馆后感慨道:“太有趣了!通过在虚拟驾驶器上‘收获马铃薯’等多种体验互动,对马铃薯的历史文化,以及生产全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摄氏度,独特的冷凉气候,再加上这里大部分地区土壤为沙性土,使得乌兰察布成为国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有“中国薯都”之称。而在乌兰察布建设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更加积淀了“薯都”文化底蕴,用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推动乌兰察布旅游业发展。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