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喜看稻菽千重浪 ——赤峰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扫描

2019-11-12 16:08 赤峰日报  

翁牛特旗玉田皋万亩稻田。 记者 马天烈 摄

开栏的话

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的重要指示,为赤峰市在新时代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赤峰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转型升级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的发展态势。

本报即日起开设《农牧业转型升级这一年》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农村牧区、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地采集新鲜发展成果,与读者共同见证我市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特约通讯员 肖璐

丰收时节的赤峰大地,田畴织锦,沃野泛金,处处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繁荣景象。在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70多万亩的苜蓿迎来大丰收,放眼望去,满眼葱绿、暖意融融,谁曾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如今已成“绿海”;在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实现大发展,年产蔬菜7万吨以上,年产值4亿元,年纯收益3亿元,让我市农民不再依赖于春种秋收;在蒙都、草原兴发、凌志、禾为贵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高速运转,产品源源不断输出,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的现代农牧业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传统的农牧业大市,赤峰市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百亿斤,保障粮食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牲畜存栏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前列;农牧业与二、三产业持续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取得新突破。

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实施重点工程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9月16日,全市农牧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宁城县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强调,推动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好集中、集聚、集约这三篇文章。

集中,就是要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集中,只有集中才能形成规模、形成区域性市场、形成产业竞争力;集聚,就是要让单个产业或单一品种在空间布局上集聚,这样才有利于开展专业化服务、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集约,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技术、领导力量、群众注意力等要素向重点产业进行集约配置,坚决防止“天女散花”“撒胡椒粉”。

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市推进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年来,赤峰市坚持以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各类园区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孵化器”和农牧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推进器”。现已形成粮、肉、菜、草、果五大产业,是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一年来,赤峰市成功引进了中粮集团、江苏雨润、广东温氏、北京首农、澳亚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来投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46亿元,同比增长6%。全市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50个,2019年计划投资36.9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7%。与此同时,赤峰市农牧业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市农牧科学院基地选址和市种公牛站搬迁选址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完工后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种公牛站,极大促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同时加强农牧业、林业、气象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环境,提高我市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农牧业发展效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农业的特殊性则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赤峰市坚持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追溯体系建设,全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赤峰是世界旱作农业遗产地、世界小米发源地,“赤峰小米”颗粒圆润、色泽金黄、口感香醇。8000年前华夏民族在这里开创旱作纪元,盛世中华赤峰人民依旧传承创新。世界小米看赤峰,“赤峰小米”香天下。

自2014年起,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连续6年在赤峰市召开,“赤峰小米”于2016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了“赤峰小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标志着“赤峰小米”正式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更大限度挖掘了“赤峰小米”的富民效应,对于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光是“赤峰小米”,赤峰市还有“昭乌达肉羊”“赤峰荞麦”“赤峰绿豆”,都先后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已达408个。今年下半年,赤峰市将继续着力抓好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全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设计工作,重点加大“赤峰小米”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绿博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平台和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对我市特色农畜产品品牌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力争让品牌农牧业成为我市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抓手,成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各旗县区晒出发展成绩单,引领全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大跨越

一年来,赤峰市各个旗县区加快推动资源集中、模式集约、产业集聚,全市农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引领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大跨越。

宁城县集中推动设施农业、林果、肉牛养殖三大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46万亩,年产蔬菜112万吨,产值44亿元;果树经济林面积23万亩,年产果品13.5万吨,产值6.8亿元;全县耕地面积154万亩,年产玉米60万吨、秸秆70万吨。借助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牛”路子。

松山区立足粮食、蔬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推动农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目前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16亿斤以上。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粮经饲比例达到62∶32∶6。建成10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75个千亩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年产蔬菜12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35亿元。建成种猪繁育基地5处,并与广东温氏集团深度合作,推广“四统一保”合作养猪模式,带动建成万口以上猪场75个、千口以上猪场345个,年出栏生猪200万口以上。

红山区着力构建“特色成块、基地成片、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做精特色产业,打造精品农业集聚区。规划10万亩旱作农业景观带,打造4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同时依托红山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元宝山区充分发挥企业集群集聚效应,推动农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现有31家企业签约入驻,18家企业建成投产。按照“菜、乳、肉”产业布局,做精“菜”产业,做优“乳”产业,做强“肉”产业,同时做强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伊品生物、瑞阳化工等产业体系的领头羊。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人均实现收入11461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喀喇沁旗坚定不移走特色、精细、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旗特色农业占比达53.3%。打造牛家营子镇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王爷府镇为“中国番茄之乡”。依托“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实施旗乡村合作社四级全方位无死角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敖汉旗全力推进小米、肉驴等百亿元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旗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92万亩,占全国总量的3.8%,年产优质小米3.9亿斤,产值超过20亿元。毛驴存栏30万头,占全国的11%、全区的26%,通过“小规模、大群体”“抓大户、建小区”的模式,培育养殖大户75户,扶持壮大合作社39个,带动6万肉驴养殖户实现户均收入1.3万元。

翁牛特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占全市的1/6。近年来,翁牛特旗着力创优农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推动多个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33家,带动发展规模种养基地172处,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2300多家,带动8万多户农牧户参与经营、实现增收。

林西县作为全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国贫县,大力发展甜菜、金鸡、中药、生猪、野果五种富民产业,开创了“1+4+5”产业脱贫林西模式,同时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共建成农牧业产业园区26个,带动贫困人口2612户5713人,人均增收1620元。

巴林左旗将笤帚苗、肉驴和肉牛确定为农牧业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笤帚苗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以上。规模化加工厂达到86家,使全旗资源优势直接变为产业优势,同时发展养驴专业村25个、肉驴交易市场3处,肉驴年饲养总量达18万头,打造“全国乌头驴养殖示范基地”。

巴林右旗提出了“市场引领、政府扶持、科技支撑、企业运作、草业先行、示范带动”的24字农牧业产业发展方针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格局。全旗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推动良种化进程,2018年全旗实现肉羊养殖量305万只、肉牛养殖量20.5万头。同时打造1000亩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带动主导产业实现大发展。

克什克腾旗始终坚持“生态农牧业”发展思路,以改良创品牌,以园区聚特色,以融合兴产业,持续推动农牧业集中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同时将经棚镇作为扶贫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五大园区,并借助农旅结合项目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北疆风景大道,助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

阿鲁科尔沁旗探索在南部沙化退化草场人工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并取得成功,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面积最大的地区,被授予“中国草都”称号。目前,国内第一家集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信息服务、草业博览为一体的综合型草产业服务园区已拔地而起,肉牛业和奶业也都实现了健康、蓬勃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切实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这意味着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劈波斩浪勇向前,鼓劲扬帆再出发。我市将继续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开创我市农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

翁牛特旗玉田皋万亩稻田。 记者 马天烈 摄

开栏的话

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的重要指示,为赤峰市在新时代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赤峰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转型升级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的发展态势。

本报即日起开设《农牧业转型升级这一年》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农村牧区、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地采集新鲜发展成果,与读者共同见证我市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特约通讯员 肖璐

丰收时节的赤峰大地,田畴织锦,沃野泛金,处处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繁荣景象。在中国草都阿鲁科尔沁旗,70多万亩的苜蓿迎来大丰收,放眼望去,满眼葱绿、暖意融融,谁曾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如今已成“绿海”;在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实现大发展,年产蔬菜7万吨以上,年产值4亿元,年纯收益3亿元,让我市农民不再依赖于春种秋收;在蒙都、草原兴发、凌志、禾为贵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高速运转,产品源源不断输出,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的现代农牧业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传统的农牧业大市,赤峰市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百亿斤,保障粮食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牲畜存栏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前列;农牧业与二、三产业持续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取得新突破。

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实施重点工程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9月16日,全市农牧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宁城县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强调,推动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好集中、集聚、集约这三篇文章。

集中,就是要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集中,只有集中才能形成规模、形成区域性市场、形成产业竞争力;集聚,就是要让单个产业或单一品种在空间布局上集聚,这样才有利于开展专业化服务、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集约,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技术、领导力量、群众注意力等要素向重点产业进行集约配置,坚决防止“天女散花”“撒胡椒粉”。

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市推进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年来,赤峰市坚持以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各类园区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孵化器”和农牧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推进器”。现已形成粮、肉、菜、草、果五大产业,是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一年来,赤峰市成功引进了中粮集团、江苏雨润、广东温氏、北京首农、澳亚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来投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46亿元,同比增长6%。全市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项目50个,2019年计划投资36.9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7%。与此同时,赤峰市农牧业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市农牧科学院基地选址和市种公牛站搬迁选址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完工后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种公牛站,极大促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同时加强农牧业、林业、气象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环境,提高我市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农牧业发展效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农业的特殊性则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赤峰市坚持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追溯体系建设,全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赤峰是世界旱作农业遗产地、世界小米发源地,“赤峰小米”颗粒圆润、色泽金黄、口感香醇。8000年前华夏民族在这里开创旱作纪元,盛世中华赤峰人民依旧传承创新。世界小米看赤峰,“赤峰小米”香天下。

自2014年起,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连续6年在赤峰市召开,“赤峰小米”于2016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了“赤峰小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标志着“赤峰小米”正式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更大限度挖掘了“赤峰小米”的富民效应,对于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光是“赤峰小米”,赤峰市还有“昭乌达肉羊”“赤峰荞麦”“赤峰绿豆”,都先后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已达408个。今年下半年,赤峰市将继续着力抓好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全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设计工作,重点加大“赤峰小米”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绿博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平台和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对我市特色农畜产品品牌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力争让品牌农牧业成为我市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抓手,成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各旗县区晒出发展成绩单,引领全市农牧业转型升级大跨越

一年来,赤峰市各个旗县区加快推动资源集中、模式集约、产业集聚,全市农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引领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大跨越。

宁城县集中推动设施农业、林果、肉牛养殖三大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46万亩,年产蔬菜112万吨,产值44亿元;果树经济林面积23万亩,年产果品13.5万吨,产值6.8亿元;全县耕地面积154万亩,年产玉米60万吨、秸秆70万吨。借助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牛”路子。

松山区立足粮食、蔬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推动农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目前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16亿斤以上。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粮经饲比例达到62∶32∶6。建成10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75个千亩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年产蔬菜12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35亿元。建成种猪繁育基地5处,并与广东温氏集团深度合作,推广“四统一保”合作养猪模式,带动建成万口以上猪场75个、千口以上猪场345个,年出栏生猪200万口以上。

红山区着力构建“特色成块、基地成片、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做精特色产业,打造精品农业集聚区。规划10万亩旱作农业景观带,打造4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同时依托红山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元宝山区充分发挥企业集群集聚效应,推动农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现有31家企业签约入驻,18家企业建成投产。按照“菜、乳、肉”产业布局,做精“菜”产业,做优“乳”产业,做强“肉”产业,同时做强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伊品生物、瑞阳化工等产业体系的领头羊。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人均实现收入11461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喀喇沁旗坚定不移走特色、精细、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旗特色农业占比达53.3%。打造牛家营子镇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王爷府镇为“中国番茄之乡”。依托“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实施旗乡村合作社四级全方位无死角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敖汉旗全力推进小米、肉驴等百亿元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旗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92万亩,占全国总量的3.8%,年产优质小米3.9亿斤,产值超过20亿元。毛驴存栏30万头,占全国的11%、全区的26%,通过“小规模、大群体”“抓大户、建小区”的模式,培育养殖大户75户,扶持壮大合作社39个,带动6万肉驴养殖户实现户均收入1.3万元。

翁牛特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占全市的1/6。近年来,翁牛特旗着力创优农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推动多个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投产达效,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33家,带动发展规模种养基地172处,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2300多家,带动8万多户农牧户参与经营、实现增收。

林西县作为全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国贫县,大力发展甜菜、金鸡、中药、生猪、野果五种富民产业,开创了“1+4+5”产业脱贫林西模式,同时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共建成农牧业产业园区26个,带动贫困人口2612户5713人,人均增收1620元。

巴林左旗将笤帚苗、肉驴和肉牛确定为农牧业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笤帚苗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以上。规模化加工厂达到86家,使全旗资源优势直接变为产业优势,同时发展养驴专业村25个、肉驴交易市场3处,肉驴年饲养总量达18万头,打造“全国乌头驴养殖示范基地”。

巴林右旗提出了“市场引领、政府扶持、科技支撑、企业运作、草业先行、示范带动”的24字农牧业产业发展方针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格局。全旗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推动良种化进程,2018年全旗实现肉羊养殖量305万只、肉牛养殖量20.5万头。同时打造1000亩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带动主导产业实现大发展。

克什克腾旗始终坚持“生态农牧业”发展思路,以改良创品牌,以园区聚特色,以融合兴产业,持续推动农牧业集中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同时将经棚镇作为扶贫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五大园区,并借助农旅结合项目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北疆风景大道,助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

阿鲁科尔沁旗探索在南部沙化退化草场人工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并取得成功,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面积最大的地区,被授予“中国草都”称号。目前,国内第一家集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信息服务、草业博览为一体的综合型草产业服务园区已拔地而起,肉牛业和奶业也都实现了健康、蓬勃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切实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这意味着我市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劈波斩浪勇向前,鼓劲扬帆再出发。我市将继续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开创我市农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