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转型发展中坚守初心 彰显服务中勇担使命 ——兴安盟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实

2020-01-03 09:29 兴安日报  

慰问困难党员

“争星晋位”评比

志愿者活动

老年大学授课

主题党日活动

送文化进村

京蒙扶贫培训班

“电大书屋”图书捐赠

兴安盟广播电视大学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主题教育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以“办有生命力学校、建终身教育平台”为目标,立足职能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为兴安“五区建设”贡献电大力量。

夯实学历教育,服务成人学员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地方需求为己任的宗旨,30多年来,盟广播电视大学共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3万多名实用型专本科人才和技能型中专毕业生。到目前为止,开出了15个本科、15个专科专业,奥鹏远程教育6个专业,连续11年招生在2000人以上,在校生长期保持6000多人。2019年,学校招生人数2878人,攀上建校36年最高峰。

加强思政教育,规范阵地管理。盟电大落实全员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国开网络资源完成好“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的注册学习,加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制定理论宣讲工作方案,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从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以《致学员的一封信》和签订意识形态承诺书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还连续三年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一班级一特色”活动,在每届新生班级中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弥补了学校多年来无成人学员党团支部和阵地建设的空白。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采取“四结合”(线下线上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方式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开设面授辅导;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狠抓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规范班主任工作流程;认真贯彻执行考试管理制度,对全年5万多科次的考试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全员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推进特色办学,提升教育内涵。为使开放教育惠及更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学校先后与盟委组织部、盟民政局、残联、工商联等合作,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学费减免,同时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打造“一村一”精品班;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展“退伍军人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产业工人助力计划”;到部队进行招生宣传,推进“开放教育进军营计划”的实施;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计划,并为每名学生减免学费2000元。

启动非学历教育,服务终身教育

强力推进社区教育。盟电大拥有1所地市级城乡社区大学、16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123个社区教育教学点的三级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与社区党组织开展演讲、研讨、慰问困难群众、主题党日等丰富多彩的“联建”活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精心培育腾飞社区的“党建文化长廊”、红通社区的“红色文化”等党建引领社区教育品牌,16个示范点社区的“一区一品”初步形成;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了以关工委“五老”为客座教师、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为补充、志愿者和电大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为社区居民学习提供了师资保障;打造“社区大讲堂”品牌项目,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订单式服务,积极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在全盟六个旗县市建成22个“电大书屋”,捐赠66000多册价值220万元的书籍,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阅读需求;搭建网络课堂、移动、微信公众平台,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实时可学,创造优质方便的学习环境;精心策划,搭建平台推广和展示社区教育成果。

稳步发展老年教育。为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17年6月,学校开启了教育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全区电大系统率先成立老年开放大学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办学中,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以学员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唯一标准,采取多种措施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细致化服务。美化教学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满足老年教育教学需求。不仅为专业班配备了电子琴、钢琴、葫芦丝、古筝、扬琴等乐器,还专门为书法、绘画两个教学班配备了实时投影仪,利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精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兴安盟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常年聘任专业精英和拔尖人才,打造了一支稳定的、有专业特长、热心老年教育、懂老年教学规律而且教学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老年大学兼职教学团队;拓展教学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兴安盟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红色游学活动;拓展办学网络,扩大服务受益面,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

在重点打造以校部为核心的“老年人集中学习基地”的同时,延伸办学网络,在全盟六个旗县市创建了15所“老年开放大学学习苑”,并为其装修了教室,配备了音乐器材,受益老年人遍布全盟。老年大学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盟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和内蒙古电大的肯定,2018年盟电大“老年人集中学习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品牌证书;2019年学校被自治区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授予“自治区2019年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目前,老年开放大学共开设13个专业,直属教学班在校生1000余名学员。

扎实开展继续教育。盟电大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全力为全盟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服务:一是为干部职工在线学习提供服务。在科级以上干部已参加相关网络培训学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内蒙古电大新上线的集提升学历、提高素养、训练技术、提高能力为一体的在线虚拟大学即内蒙古终身教育网整体链接到兴安党建网(并可同步下载手机APP),可为干部职工提供8000多课时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二是为干部职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服务。与盟委党校合作,利用盟电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师资、设备等优势,在学校设立分教室,为盟委党校主体班次讲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三是为职能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建立了“京蒙扶贫协作培训基地”和“全盟林果业培训基地”,承办了宣传部、统战部、教育局、农牧业局、扶贫办、科技局、残联、移动公司等部门企业针对干部职工、教师、农牧民、企业员工等53批近万人次的培训工作。

加大定点帮扶力度,服务贫困群众

围绕国家、自治区和盟委、行署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学校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路径,加大扶贫力度,与扶贫对象突泉县水泉镇党委、小泡子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建共建单位,共同开展贫困户“争星晋位”工作。

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基础。投入12.5万元建设“党员文化园地”“村民大讲堂”“便民服务点”“电大书屋”等来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总支与村党支部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定期开展讲党课、政策宣讲、座谈会、主题党日、“四个一”暖心行动等。电大党员与村党员结成19对共建对子,教职工与贫困户结成41对帮扶“亲戚”,先后对贫困户进行几百次的走访,选派两位科级干部长期驻村帮扶。邀请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等专家以及校内教师开展生产技能、生态护林、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农业发展等培训,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同时,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金、资助7名成人在读大学生、建设流动电子书屋、种植松树美化环境等等。

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在反复调研、征询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以“扶贫扶志,扶人扶心”为理念,致力于发挥帮扶资金的激励效能,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在小泡子村实施了“争星晋位”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帮扶资金的激励效能,促进了贫困户努力争星晋位,增强内生动力。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2万元开展“争星晋位”工作,调动了脱贫工作的最关键人群的力量,破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慵懒散”思想,使贫困户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转变观念,实现精准扶贫。学校通过党建引领,在扶贫扶志扶智等方面进行探索,转变了村民观念,增强了内生动力,贫困户间形成“赶学比超”的氛围,能够主动学习扶贫政策,增强自身素质,学习致富技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脱贫致富信心更加坚定。同时,学校还在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农产品销售、节日慰问、贫困群众医疗教育、组织老年开放大学开展“送文艺进村”活动等方面,统筹使用资金,促进扶贫资源的有效落实。水泉镇党委根据小泡子村的帮扶经验在其他村进行复制推广,突泉县也以此为借鉴,在全县推开“积分争星”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盟电大积极沟通主动联系,北京开放大学事业发展部、学校行政党支部、小泡子村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北京开放大学组织专家开展送教进村活动,下一步还将争取北京开放大学在资金、项目以及教育扶贫方面对小泡子村给予更多的支持。盟电大多措并举的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扶贫效果,学校也因此在2018年盟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和突泉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发言;在2018年度盟(中、区)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半年考核和全年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单位,驻村干部被评为驻村干部先进个人;在2019年获得盟、旗定点帮扶和旗县行业扶贫先进单位。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学校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目标,以“教师大讲堂”为载体,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进行了“四优化五提高”。

“四优化”指的是:一是优化学历结构。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鼓励教师和“双肩挑”人员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二是优化职称结构。重视新建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职务晋升工作,2018年经过与人社等部门的多次沟通争取,一次性申请了4个高级职数,努力使各种职称结构比较趋于合理,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三是优化专业结构。对新建专业和紧缺专业教师优先配备聘用,加大教师岗位培训的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改善优化知识结构;四是优化环节干部队伍。2018年组织新一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形成以70后为主体的环节干部队伍,改善了环节干部老龄化现状,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五提高”是指: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远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能力。

“五提高”的关键和前提是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年”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将每周三固定为教职工学习日,领导干部讲党课、“三会一课”以及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均按期开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加强理论学习基础上,学校连续三年开展“教师大讲堂”活动,组织相关教师为全体教职员工分享优质课程以及意识形态、思政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经验;开展“技术大练兵”活动,为强化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培训及设备维护等,成立信息技术攻坚小组,对乌地区8所中小学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情况调研,通过听课、磨课组织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大练兵活动;开展“首届微课设计大赛”,共有8位教师获奖;开展外派与内训相结合的各方面培训,组织全体教职工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组织信息技术攻坚小组赴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培训中心和沈阳电大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组织26名教师赴成都参加社区教育培训,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开或内蒙古电大各类培训。加强科研工作的力度,树立教学即科研、管理即科研、工作即科研的理念。学校成立了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攻坚小组、科研课题专项推进组,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科研工作成效显著。31名专任教师3年来共发表论文35篇,课题立项6个,结题4个,正在申报立项2个。

学校还注重加强人文关怀,让教职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校领导班子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为职工谋福祉,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排忧解难,让职工无后顾之忧。通过点点滴滴的关怀和关爱,让教职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增强了为电大事业转型发展忘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稿件由盟广播电视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邢俊清

慰问困难党员

“争星晋位”评比

志愿者活动

老年大学授课

主题党日活动

送文化进村

京蒙扶贫培训班

“电大书屋”图书捐赠

兴安盟广播电视大学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主题教育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以“办有生命力学校、建终身教育平台”为目标,立足职能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为兴安“五区建设”贡献电大力量。

夯实学历教育,服务成人学员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地方需求为己任的宗旨,30多年来,盟广播电视大学共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3万多名实用型专本科人才和技能型中专毕业生。到目前为止,开出了15个本科、15个专科专业,奥鹏远程教育6个专业,连续11年招生在2000人以上,在校生长期保持6000多人。2019年,学校招生人数2878人,攀上建校36年最高峰。

加强思政教育,规范阵地管理。盟电大落实全员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国开网络资源完成好“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的注册学习,加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制定理论宣讲工作方案,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从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以《致学员的一封信》和签订意识形态承诺书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还连续三年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一班级一特色”活动,在每届新生班级中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弥补了学校多年来无成人学员党团支部和阵地建设的空白。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采取“四结合”(线下线上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方式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开设面授辅导;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狠抓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规范班主任工作流程;认真贯彻执行考试管理制度,对全年5万多科次的考试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全员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推进特色办学,提升教育内涵。为使开放教育惠及更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学校先后与盟委组织部、盟民政局、残联、工商联等合作,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学费减免,同时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打造“一村一”精品班;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展“退伍军人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产业工人助力计划”;到部队进行招生宣传,推进“开放教育进军营计划”的实施;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计划,并为每名学生减免学费2000元。

启动非学历教育,服务终身教育

强力推进社区教育。盟电大拥有1所地市级城乡社区大学、16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123个社区教育教学点的三级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与社区党组织开展演讲、研讨、慰问困难群众、主题党日等丰富多彩的“联建”活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精心培育腾飞社区的“党建文化长廊”、红通社区的“红色文化”等党建引领社区教育品牌,16个示范点社区的“一区一品”初步形成;成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了以关工委“五老”为客座教师、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为补充、志愿者和电大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为社区居民学习提供了师资保障;打造“社区大讲堂”品牌项目,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订单式服务,积极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在全盟六个旗县市建成22个“电大书屋”,捐赠66000多册价值220万元的书籍,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阅读需求;搭建网络课堂、移动、微信公众平台,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实时可学,创造优质方便的学习环境;精心策划,搭建平台推广和展示社区教育成果。

稳步发展老年教育。为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17年6月,学校开启了教育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全区电大系统率先成立老年开放大学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办学中,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以学员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唯一标准,采取多种措施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细致化服务。美化教学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满足老年教育教学需求。不仅为专业班配备了电子琴、钢琴、葫芦丝、古筝、扬琴等乐器,还专门为书法、绘画两个教学班配备了实时投影仪,利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精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兴安盟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常年聘任专业精英和拔尖人才,打造了一支稳定的、有专业特长、热心老年教育、懂老年教学规律而且教学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老年大学兼职教学团队;拓展教学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兴安盟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红色游学活动;拓展办学网络,扩大服务受益面,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

在重点打造以校部为核心的“老年人集中学习基地”的同时,延伸办学网络,在全盟六个旗县市创建了15所“老年开放大学学习苑”,并为其装修了教室,配备了音乐器材,受益老年人遍布全盟。老年大学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盟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和内蒙古电大的肯定,2018年盟电大“老年人集中学习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品牌证书;2019年学校被自治区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授予“自治区2019年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目前,老年开放大学共开设13个专业,直属教学班在校生1000余名学员。

扎实开展继续教育。盟电大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全力为全盟干部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服务:一是为干部职工在线学习提供服务。在科级以上干部已参加相关网络培训学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内蒙古电大新上线的集提升学历、提高素养、训练技术、提高能力为一体的在线虚拟大学即内蒙古终身教育网整体链接到兴安党建网(并可同步下载手机APP),可为干部职工提供8000多课时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二是为干部职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服务。与盟委党校合作,利用盟电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师资、设备等优势,在学校设立分教室,为盟委党校主体班次讲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三是为职能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建立了“京蒙扶贫协作培训基地”和“全盟林果业培训基地”,承办了宣传部、统战部、教育局、农牧业局、扶贫办、科技局、残联、移动公司等部门企业针对干部职工、教师、农牧民、企业员工等53批近万人次的培训工作。

加大定点帮扶力度,服务贫困群众

围绕国家、自治区和盟委、行署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学校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路径,加大扶贫力度,与扶贫对象突泉县水泉镇党委、小泡子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建共建单位,共同开展贫困户“争星晋位”工作。

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基础。投入12.5万元建设“党员文化园地”“村民大讲堂”“便民服务点”“电大书屋”等来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总支与村党支部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定期开展讲党课、政策宣讲、座谈会、主题党日、“四个一”暖心行动等。电大党员与村党员结成19对共建对子,教职工与贫困户结成41对帮扶“亲戚”,先后对贫困户进行几百次的走访,选派两位科级干部长期驻村帮扶。邀请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等专家以及校内教师开展生产技能、生态护林、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农业发展等培训,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同时,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金、资助7名成人在读大学生、建设流动电子书屋、种植松树美化环境等等。

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在反复调研、征询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以“扶贫扶志,扶人扶心”为理念,致力于发挥帮扶资金的激励效能,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在小泡子村实施了“争星晋位”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帮扶资金的激励效能,促进了贫困户努力争星晋位,增强内生动力。两年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2万元开展“争星晋位”工作,调动了脱贫工作的最关键人群的力量,破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慵懒散”思想,使贫困户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转变观念,实现精准扶贫。学校通过党建引领,在扶贫扶志扶智等方面进行探索,转变了村民观念,增强了内生动力,贫困户间形成“赶学比超”的氛围,能够主动学习扶贫政策,增强自身素质,学习致富技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脱贫致富信心更加坚定。同时,学校还在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农产品销售、节日慰问、贫困群众医疗教育、组织老年开放大学开展“送文艺进村”活动等方面,统筹使用资金,促进扶贫资源的有效落实。水泉镇党委根据小泡子村的帮扶经验在其他村进行复制推广,突泉县也以此为借鉴,在全县推开“积分争星”活动。与此同时,通过盟电大积极沟通主动联系,北京开放大学事业发展部、学校行政党支部、小泡子村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北京开放大学组织专家开展送教进村活动,下一步还将争取北京开放大学在资金、项目以及教育扶贫方面对小泡子村给予更多的支持。盟电大多措并举的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扶贫效果,学校也因此在2018年盟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和突泉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发言;在2018年度盟(中、区)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半年考核和全年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单位,驻村干部被评为驻村干部先进个人;在2019年获得盟、旗定点帮扶和旗县行业扶贫先进单位。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干事热情

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学校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目标,以“教师大讲堂”为载体,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进行了“四优化五提高”。

“四优化”指的是:一是优化学历结构。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鼓励教师和“双肩挑”人员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二是优化职称结构。重视新建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职务晋升工作,2018年经过与人社等部门的多次沟通争取,一次性申请了4个高级职数,努力使各种职称结构比较趋于合理,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三是优化专业结构。对新建专业和紧缺专业教师优先配备聘用,加大教师岗位培训的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改善优化知识结构;四是优化环节干部队伍。2018年组织新一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形成以70后为主体的环节干部队伍,改善了环节干部老龄化现状,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五提高”是指: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远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能力。

“五提高”的关键和前提是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年”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将每周三固定为教职工学习日,领导干部讲党课、“三会一课”以及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均按期开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加强理论学习基础上,学校连续三年开展“教师大讲堂”活动,组织相关教师为全体教职员工分享优质课程以及意识形态、思政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经验;开展“技术大练兵”活动,为强化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培训及设备维护等,成立信息技术攻坚小组,对乌地区8所中小学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情况调研,通过听课、磨课组织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大练兵活动;开展“首届微课设计大赛”,共有8位教师获奖;开展外派与内训相结合的各方面培训,组织全体教职工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组织信息技术攻坚小组赴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培训中心和沈阳电大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组织26名教师赴成都参加社区教育培训,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开或内蒙古电大各类培训。加强科研工作的力度,树立教学即科研、管理即科研、工作即科研的理念。学校成立了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攻坚小组、科研课题专项推进组,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科研工作成效显著。31名专任教师3年来共发表论文35篇,课题立项6个,结题4个,正在申报立项2个。

学校还注重加强人文关怀,让教职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校领导班子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为职工谋福祉,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排忧解难,让职工无后顾之忧。通过点点滴滴的关怀和关爱,让教职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增强了为电大事业转型发展忘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稿件由盟广播电视大学提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