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山碧水披锦绣 长郊草色绿无涯——呼伦贝尔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持续显现

2020-05-12 16:45 呼伦贝尔日报  

本报记者 董晓波

青山碧水披锦绣,长郊草色绿无涯。呼伦贝尔的美,是醉人心脾的自然美、是涤荡灵魂的纯净美、是绿色资源聚集的富饶美。这里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大自然赋予的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每一寸绿色、每一个细胞都传递着这片神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呼伦贝尔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魅力也在生态,保护和建设好祖国北疆这片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丝毫不会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呼伦贝尔人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科学施策,努力呵护、改善、增添身边的绿色。悉数绿色家底,呼伦贝尔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愈行愈坦阔,呼伦贝尔绿的底色也将更浓、更远。

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双提高”

造林护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守护群众良好生活环境的基础,是造福后世子孙的伟大事业。伴着全国人民根植于心中的植绿护绿理念成长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取得的“绿色奇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呼伦贝尔作为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没有停下过多种树、种好树的脚步。近年来,我市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从2015年4月1日开始,林业六局所属的38个国有林场和11个旗市区所属的4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采量48万立方米。同时,通过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双提高”。

据林业基础数据显示:仅2019年,我市完成营造林任务227.05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0%,其中人工造林37.83万亩,封山(沙)育林2.4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0.82万亩,森林抚育166万亩。这一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3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6%。

草原植被覆盖度列全区第一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其生产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我市天然草原面积1.49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1.4%,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9.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8亿亩。大兴安岭以西草原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为1.21亿亩,是呼伦贝尔天然草原的主体。据全市256个草原监测点的数据显示: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0年的67%,提高到2019年的73.72%以上,提高了6.72个百分点,列自治区第一。

为让呼伦贝尔草原绿色永存,我市一项项扎实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工程。2012年开始实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以来,人工草地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多年生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2016年底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我市每年实施补奖面积10358万亩;近5年累计实施550万亩以上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了生态草牧业试验试点区建设,在草牧业发展上开辟了新途径。

2019年,国家、自治区林草部门开始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恢复试点项目,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模式。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被列为国家试点和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地区。草原生态修复试点总任务34.72万亩。建设内容主要是退化放牧场生态修复,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严重沙化草地生态治理,已垦草原生态修复,野生乡土草种抚育,鼢鼠严重草原生态修复,固定监测点建设与维修。

我市通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平均每年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300万亩以上,有效控制了草原鼠虫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保护草原生态。

呼伦湖水量稳定水质趋好

北方大湖、富饶之水,润泽万物、生生不息。千百年来,呼伦湖以母亲般的博爱,哺育着草原上的生灵。让这草原上最珍贵的宝石继续焕发光彩,是我们的誓言和承诺,更是我们坚持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绝不放弃的目标。

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认识,加大保护力度,将系统而有效的保护治理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将责任夯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湖水更加丰腴壮美。

目前,呼伦贝尔市完成了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设。二期工程稳步推进。

这一年,水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水质指标稳步向好、生物多样性指标明显改善。

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多

呼伦贝尔生态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用行踪来投票!

近年来,我市大力建设覆盖呼伦湖保护区全境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管护执法水平,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非常舒适的生存、繁衍之地,呼伦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呼伦湖鸟类已达3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兽类由35种增加至38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两种;鱼类5目7科35种,两栖爬行类由4种增加至5种,包括狼、沙狐、艾鼬、狗獾、草兔、达乌利黄鼠、黄鼬、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黄羊等。

据林业部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脊椎动物489种,占全区总数的68.92%,占全国总数的11%,其中哺乳动物83种,鸟纲动物328种,两栖纲动物8种,爬行纲动物8种,鱼纲动物62种。其中,原麝、梅花鹿、紫貂、貂熊、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遗鸥、细嘴松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棕熊、猞猁、柳雷鸟、大小天鹅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

同时,还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分属165科,615属,其中高等植物1400余种,低等植物20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600种以上。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全区领先水平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2019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6%,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环境空气SO2、NO2和O3的年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CO年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1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52%左右;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52.9%,劣Ⅴ类水体比例5.9%。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了散煤综合整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城市建成区累计拆除(停烧)平房户数27822户,削减原煤散烧10万吨;中心城区347台燃煤小锅炉实现清零,旗市区政府所在地建成区累计拆改燃煤小锅炉933台;全市10台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呼伦贝尔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将为呼伦贝尔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蓝天白云常驻,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邢俊清

本报记者 董晓波

青山碧水披锦绣,长郊草色绿无涯。呼伦贝尔的美,是醉人心脾的自然美、是涤荡灵魂的纯净美、是绿色资源聚集的富饶美。这里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大自然赋予的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每一寸绿色、每一个细胞都传递着这片神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呼伦贝尔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魅力也在生态,保护和建设好祖国北疆这片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丝毫不会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呼伦贝尔人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科学施策,努力呵护、改善、增添身边的绿色。悉数绿色家底,呼伦贝尔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愈行愈坦阔,呼伦贝尔绿的底色也将更浓、更远。

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双提高”

造林护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守护群众良好生活环境的基础,是造福后世子孙的伟大事业。伴着全国人民根植于心中的植绿护绿理念成长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取得的“绿色奇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呼伦贝尔作为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没有停下过多种树、种好树的脚步。近年来,我市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从2015年4月1日开始,林业六局所属的38个国有林场和11个旗市区所属的4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采量48万立方米。同时,通过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双提高”。

据林业基础数据显示:仅2019年,我市完成营造林任务227.05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0%,其中人工造林37.83万亩,封山(沙)育林2.4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0.82万亩,森林抚育166万亩。这一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3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6%。

草原植被覆盖度列全区第一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其生产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我市天然草原面积1.49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1.4%,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9.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8亿亩。大兴安岭以西草原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为1.21亿亩,是呼伦贝尔天然草原的主体。据全市256个草原监测点的数据显示: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0年的67%,提高到2019年的73.72%以上,提高了6.72个百分点,列自治区第一。

为让呼伦贝尔草原绿色永存,我市一项项扎实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工程。2012年开始实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以来,人工草地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多年生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2016年底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我市每年实施补奖面积10358万亩;近5年累计实施550万亩以上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了生态草牧业试验试点区建设,在草牧业发展上开辟了新途径。

2019年,国家、自治区林草部门开始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恢复试点项目,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模式。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被列为国家试点和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地区。草原生态修复试点总任务34.72万亩。建设内容主要是退化放牧场生态修复,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严重沙化草地生态治理,已垦草原生态修复,野生乡土草种抚育,鼢鼠严重草原生态修复,固定监测点建设与维修。

我市通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平均每年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300万亩以上,有效控制了草原鼠虫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保护草原生态。

呼伦湖水量稳定水质趋好

北方大湖、富饶之水,润泽万物、生生不息。千百年来,呼伦湖以母亲般的博爱,哺育着草原上的生灵。让这草原上最珍贵的宝石继续焕发光彩,是我们的誓言和承诺,更是我们坚持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绝不放弃的目标。

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认识,加大保护力度,将系统而有效的保护治理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将责任夯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湖水更加丰腴壮美。

目前,呼伦贝尔市完成了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设。二期工程稳步推进。

这一年,水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水质指标稳步向好、生物多样性指标明显改善。

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多

呼伦贝尔生态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用行踪来投票!

近年来,我市大力建设覆盖呼伦湖保护区全境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管护执法水平,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非常舒适的生存、繁衍之地,呼伦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呼伦湖鸟类已达3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兽类由35种增加至38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两种;鱼类5目7科35种,两栖爬行类由4种增加至5种,包括狼、沙狐、艾鼬、狗獾、草兔、达乌利黄鼠、黄鼬、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黄羊等。

据林业部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脊椎动物489种,占全区总数的68.92%,占全国总数的11%,其中哺乳动物83种,鸟纲动物328种,两栖纲动物8种,爬行纲动物8种,鱼纲动物62种。其中,原麝、梅花鹿、紫貂、貂熊、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遗鸥、细嘴松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棕熊、猞猁、柳雷鸟、大小天鹅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

同时,还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分属165科,615属,其中高等植物1400余种,低等植物20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600种以上。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全区领先水平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2019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6%,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环境空气SO2、NO2和O3的年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CO年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1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52%左右;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52.9%,劣Ⅴ类水体比例5.9%。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了散煤综合整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城市建成区累计拆除(停烧)平房户数27822户,削减原煤散烧10万吨;中心城区347台燃煤小锅炉实现清零,旗市区政府所在地建成区累计拆改燃煤小锅炉933台;全市10台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呼伦贝尔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将为呼伦贝尔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蓝天白云常驻,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