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磴口:特色产业“造血” 精准施策促脱贫

2020-05-20 10:23

在脱贫攻坚战中,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坚持因户施策、因人而异,“能则产、勤则劳、弱则扶”,综合实施增收帮扶措施,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在现阶段,磴口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和优化扶贫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收入占贫困农牧民收入的比重,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跨越。

选准产业扶贫项目 夯实产业脱贫基础

脱贫根本靠产业,选准产业,是关键的一步。近年来,磴口县根据县情实际和主导产业规划,推出种植、养殖、旅游、水产、光伏、商贸、沙产业等七大类28项扶贫产业菜单,列出自建直补、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财政项目+贫困户、就业创业等6种扶持模式。政府开单,农民点菜,将特色产业基础与农民意愿有效融合,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扶贫政策的针对性。2014年以来,全县投入产业扶贫引导资金10271万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666.2万元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每一个产业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合适的产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保障。

一是发展特色种植。重点扶持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和中药材种植项目,鼓励通过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2534亩,种植甘草、黄芪3000亩。二是发展畜禽养殖。发挥各类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方式,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脱贫。补贴建设养殖圈舍41640平方米,购置基础母畜23854头(只),鸡、鸭、鹅等13320只。三是引导贫困户务工就业脱贫。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林业生态护林员和就业公益岗及开发光伏扶贫、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公益岗,通过就业务工带动43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四是发展适水产业。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芦苇、蒲草种植及水禽、鱼蟹虾养殖繁育等适水产业,有效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五是发展沙产业。依托乌兰布和沙漠,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山药及光伏等沙产业扶贫。全县已建成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6.8万亩、葡萄和酿酒葡萄基地1.5万亩和200兆瓦光伏产业园,有力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

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磴口县及时调整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将原来保证贫困人口快速增收的自主发展产业扶贫模式转变为以产业园为龙头,带动扶贫产业升级,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发展模式。

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和政策配套。投资5568万元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将所有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为扶贫产业园区覆盖对象,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合作生产、资产收益等多种脱贫致富产业发展长效增收机制,把贫困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通过园区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农牧民培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建成11处扶贫产业园,3个扶贫产业基地,覆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4户2223人,人均通过产业年增收1000元以上。2020年,该县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园建设力度,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49.78万元,新建扶贫产业园3个,新建扶贫车间2处,扩建扶贫产业园3个。

二是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围绕“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从一村一品到一乡一业,培育种养基地、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带贫能力,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乳、肉、药、粮、果(瓜)、蔬、渔、游八大特色产业,在龙头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引导村级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资源开发利用、统一提供服务、土地流转、兴办实体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支持鼓励村集体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隆盛合镇同兴村1000亩连片农业种植园区,合作社代管代种代收贫困户的土地,既盘活了贫困户闲置土地增加了收入,又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

四是培育扶持致富带头能人,打造扶强带弱“能人扶贫”模式。通过专项扶贫资金引导,将“能人”与贫困户紧密联系起来,引导、组织和带领更多贫困户,抱团经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补隆淖镇黄土档村开心农场的李建平,一个人带动一个村,通过电商渠道把全村所有的农特产品全部包销,同时,流转了村里500亩土地,带动农牧民搞有机种植。通过“能人”影响、引导、组织和带领更多贫困户,抱团经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五是稳步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全县依托特色产业,参与产业基金扶贫和贷资入股的企业(合作社)有20家,其中,旅游、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1家,养殖企业(合作社)10家,种植企业(合作社)6家,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2家,商贸流通企业(合作社)1家。参与资产收益分红1023人,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通讯员 赵刚 李海燕)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责任编辑:周婷

在脱贫攻坚战中,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坚持因户施策、因人而异,“能则产、勤则劳、弱则扶”,综合实施增收帮扶措施,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在现阶段,磴口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和优化扶贫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收入占贫困农牧民收入的比重,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跨越。

选准产业扶贫项目 夯实产业脱贫基础

脱贫根本靠产业,选准产业,是关键的一步。近年来,磴口县根据县情实际和主导产业规划,推出种植、养殖、旅游、水产、光伏、商贸、沙产业等七大类28项扶贫产业菜单,列出自建直补、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财政项目+贫困户、就业创业等6种扶持模式。政府开单,农民点菜,将特色产业基础与农民意愿有效融合,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扶贫政策的针对性。2014年以来,全县投入产业扶贫引导资金10271万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666.2万元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每一个产业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合适的产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保障。

一是发展特色种植。重点扶持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和中药材种植项目,鼓励通过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2534亩,种植甘草、黄芪3000亩。二是发展畜禽养殖。发挥各类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方式,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脱贫。补贴建设养殖圈舍41640平方米,购置基础母畜23854头(只),鸡、鸭、鹅等13320只。三是引导贫困户务工就业脱贫。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林业生态护林员和就业公益岗及开发光伏扶贫、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公益岗,通过就业务工带动43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四是发展适水产业。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芦苇、蒲草种植及水禽、鱼蟹虾养殖繁育等适水产业,有效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五是发展沙产业。依托乌兰布和沙漠,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山药及光伏等沙产业扶贫。全县已建成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6.8万亩、葡萄和酿酒葡萄基地1.5万亩和200兆瓦光伏产业园,有力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

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磴口县及时调整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将原来保证贫困人口快速增收的自主发展产业扶贫模式转变为以产业园为龙头,带动扶贫产业升级,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发展模式。

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和政策配套。投资5568万元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将所有有劳动能力和有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纳为扶贫产业园区覆盖对象,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合作生产、资产收益等多种脱贫致富产业发展长效增收机制,把贫困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通过园区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农牧民培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建成11处扶贫产业园,3个扶贫产业基地,覆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4户2223人,人均通过产业年增收1000元以上。2020年,该县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园建设力度,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49.78万元,新建扶贫产业园3个,新建扶贫车间2处,扩建扶贫产业园3个。

二是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围绕“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从一村一品到一乡一业,培育种养基地、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带贫能力,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乳、肉、药、粮、果(瓜)、蔬、渔、游八大特色产业,在龙头的带动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引导村级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资源开发利用、统一提供服务、土地流转、兴办实体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支持鼓励村集体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隆盛合镇同兴村1000亩连片农业种植园区,合作社代管代种代收贫困户的土地,既盘活了贫困户闲置土地增加了收入,又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

四是培育扶持致富带头能人,打造扶强带弱“能人扶贫”模式。通过专项扶贫资金引导,将“能人”与贫困户紧密联系起来,引导、组织和带领更多贫困户,抱团经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补隆淖镇黄土档村开心农场的李建平,一个人带动一个村,通过电商渠道把全村所有的农特产品全部包销,同时,流转了村里500亩土地,带动农牧民搞有机种植。通过“能人”影响、引导、组织和带领更多贫困户,抱团经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五是稳步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全县依托特色产业,参与产业基金扶贫和贷资入股的企业(合作社)有20家,其中,旅游、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1家,养殖企业(合作社)10家,种植企业(合作社)6家,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2家,商贸流通企业(合作社)1家。参与资产收益分红1023人,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通讯员 赵刚 李海燕)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