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深化区情再认识 迈向发展新征程

2020-06-16 10:18 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区位决定区情,资源决定产业,结构决定质量,人才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谋划内蒙古未来发展,需要对区情进行再认识,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应从区情实际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加快迈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亮丽内蒙古”是现代化的内蒙古、发达的内蒙古、美丽的内蒙古、幸福的内蒙古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谋划内蒙古未来发展,需要对区情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思路新举措。

区位决定区情。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客观分析,内蒙古区位具有如下特征:其一,从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为标志的功能区来看,内蒙古处于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分布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都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二,从人口地理分布角度来看,内蒙古除赤峰、通辽等少数盟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胡焕庸线西北方。这一区域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57%,居住人口仅占全国的6%左右,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胡焕庸线东南方。其三,从我国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来看,内蒙古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范围,降水量少,无霜期短,经济社会发展受水资源和季节性因素的严重制约。其四,从地缘角度来看,内蒙古内邻八省、外接蒙俄,但由于受这些相邻地区发展程度所限,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内东西狭长,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东西部盟市之间较难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分析可见,内蒙古就区位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劣势大于优势,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客观上决定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十年来的经济持续下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愈加明显。

资源决定产业。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即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中,前四大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展规模较小,核心技术和科技人才欠缺,需要重点扶持,逐步发展壮大。我区地大物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煤炭、稀土、天然气、有色金属、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8种。其中,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3.7%、世界总储量的38.7%,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5%,居全国第二位。客观来讲,我区形成今天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是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内蒙古抓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重大跨越,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内蒙古现象”。进入第二个10年后,内蒙古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迟缓,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实现,亟需改变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构决定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发展动能结构由主要依靠劳动、资源、资本等一般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二是需求结构由投资、出口为主转向消费为主。三是三次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四是工业结构由能源重化工转向先进制造业,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对标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内蒙古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发展动能结构尚未实现从传统的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十三五”中期,我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18年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达到0.7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4%,相当于1998年的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占10.1%,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7%, R&D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8%和0.47%;截至2019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15个,其中内蒙古仅占3个。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低水平调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也实现了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转变,但这种转变是建立在近年来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基础上的此消彼长的低效调整,服务业本身并未实现快速高效发展。2017 -2019年,我区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1.6和1.5个百分点;2019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表现为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生活性服务业多生产性服务业少。三是工业结构仍未摆脱资源路径依赖。目前,我区工业支柱产业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2017年,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特别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占比达到55.2%,“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仍未改变;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6%和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工业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品牌数量少,多数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2017年我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95,排在全国第26位;全区64个工业园区亩均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1/8;2018年我区3家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合计为2191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0.6%。2018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9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5.8%。2015年至2017年间,我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分别是107家、109家和83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5%、3.4%和4.1%。四是需求结构“一投独大”。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区年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70%左右,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区投资边际效率逐年递减,201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04(即完成1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0.04元的经济增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加之近年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出现了投资增长和效益双下滑的困局。消费需求在内蒙古三大需求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主要原因是我区地广人稀,加之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消费能力不足,消费规模无法做大。201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1.1亿元,排在全国第25位。另外,我区消费能力不足还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缓慢,2018年增速为6.3%,比全国平均增速低2.7个百分点;2019年增速为4.1%,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就三大需求中的净出口来说,近年来我区外贸依存度仅为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始终在全国末位徘徊。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3%,居全国第25位。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结构与全国始终保持顺差的情况正好相反,出口少进口多。2019年全区进出口总值增长5.9%,但出口下降0.4%。

人才决定未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匮乏是长期困扰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截至到“十三五” 中期,我区人才总量占人口的比重为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从人才结构看,我区缺乏的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严重短缺,属于人才净流出省区,从1990年代开始的专业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到目前依然存在。

造成内蒙古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基础教育为他人做嫁衣,优秀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输送到区外高校,而这些优质生源学成回乡的只是少数;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对产业支撑远远不够。二是人才成长环境差。人才体制机制僵化、政策固化,国家相关政策落不了地,科研管理水平低,严重束缚人才作用的发挥,导致本土人才不断流失,引进人才政策收效甚微。

思路决定出路。差距也是潜力,短板可以补齐。基于以上对区情的再认识,综合分析判断国内外中长期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发展思路提出几点思考。

总体思路。谋划内蒙古“十四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从区情实际出发,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加快迈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建设亮丽内蒙古,就要让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在祖国北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亮丽内蒙古”是现代化的内蒙古、发达的内蒙古、美丽的内蒙古、幸福的内蒙古。

重点任务。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

重大举措。一是创建高能级发展建设平台,更好融入我国国内大循环。重点申建全国草原绿色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二是建设呼和浩特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内蒙古核心要素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同时推动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三是构建充分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重点打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产业基地。四是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5G+”新经济形态。着力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力打造数字经济强区。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以草原、森林保护建设为重点,推动建设呼伦贝尔国家公园、阿拉善国家生态特区,高质量建设沿黄生态廊道,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六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FTA)。七是整合集聚全区高校资源,撤并一批普通高校,改变我区高校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大力强化职业教育。八是专项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旧有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环境。九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十是推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满足全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包思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何娟

【核心提示】

●区位决定区情,资源决定产业,结构决定质量,人才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谋划内蒙古未来发展,需要对区情进行再认识,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应从区情实际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加快迈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亮丽内蒙古”是现代化的内蒙古、发达的内蒙古、美丽的内蒙古、幸福的内蒙古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谋划内蒙古未来发展,需要对区情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思路新举措。

区位决定区情。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客观分析,内蒙古区位具有如下特征:其一,从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为标志的功能区来看,内蒙古处于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分布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都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二,从人口地理分布角度来看,内蒙古除赤峰、通辽等少数盟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胡焕庸线西北方。这一区域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57%,居住人口仅占全国的6%左右,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胡焕庸线东南方。其三,从我国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来看,内蒙古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范围,降水量少,无霜期短,经济社会发展受水资源和季节性因素的严重制约。其四,从地缘角度来看,内蒙古内邻八省、外接蒙俄,但由于受这些相邻地区发展程度所限,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内东西狭长,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东西部盟市之间较难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分析可见,内蒙古就区位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劣势大于优势,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客观上决定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十年来的经济持续下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愈加明显。

资源决定产业。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即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中,前四大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展规模较小,核心技术和科技人才欠缺,需要重点扶持,逐步发展壮大。我区地大物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煤炭、稀土、天然气、有色金属、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8种。其中,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3.7%、世界总储量的38.7%,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5%,居全国第二位。客观来讲,我区形成今天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是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内蒙古抓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重大跨越,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内蒙古现象”。进入第二个10年后,内蒙古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迟缓,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实现,亟需改变拼资源、拼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构决定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发展动能结构由主要依靠劳动、资源、资本等一般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二是需求结构由投资、出口为主转向消费为主。三是三次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四是工业结构由能源重化工转向先进制造业,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对标全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内蒙古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发展动能结构尚未实现从传统的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十三五”中期,我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18年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达到0.7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4%,相当于1998年的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占10.1%,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7%, R&D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8%和0.47%;截至2019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15个,其中内蒙古仅占3个。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低水平调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也实现了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转变,但这种转变是建立在近年来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基础上的此消彼长的低效调整,服务业本身并未实现快速高效发展。2017 -2019年,我区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1.6和1.5个百分点;2019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表现为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生活性服务业多生产性服务业少。三是工业结构仍未摆脱资源路径依赖。目前,我区工业支柱产业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2017年,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特别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占比达到55.2%,“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仍未改变;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6%和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工业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品牌数量少,多数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2017年我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95,排在全国第26位;全区64个工业园区亩均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1/8;2018年我区3家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合计为2191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0.6%。2018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9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5.8%。2015年至2017年间,我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分别是107家、109家和83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5%、3.4%和4.1%。四是需求结构“一投独大”。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区年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70%左右,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区投资边际效率逐年递减,201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04(即完成1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0.04元的经济增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加之近年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出现了投资增长和效益双下滑的困局。消费需求在内蒙古三大需求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主要原因是我区地广人稀,加之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消费能力不足,消费规模无法做大。201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1.1亿元,排在全国第25位。另外,我区消费能力不足还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缓慢,2018年增速为6.3%,比全国平均增速低2.7个百分点;2019年增速为4.1%,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就三大需求中的净出口来说,近年来我区外贸依存度仅为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始终在全国末位徘徊。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3%,居全国第25位。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结构与全国始终保持顺差的情况正好相反,出口少进口多。2019年全区进出口总值增长5.9%,但出口下降0.4%。

人才决定未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匮乏是长期困扰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截至到“十三五” 中期,我区人才总量占人口的比重为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从人才结构看,我区缺乏的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严重短缺,属于人才净流出省区,从1990年代开始的专业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到目前依然存在。

造成内蒙古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基础教育为他人做嫁衣,优秀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输送到区外高校,而这些优质生源学成回乡的只是少数;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对产业支撑远远不够。二是人才成长环境差。人才体制机制僵化、政策固化,国家相关政策落不了地,科研管理水平低,严重束缚人才作用的发挥,导致本土人才不断流失,引进人才政策收效甚微。

思路决定出路。差距也是潜力,短板可以补齐。基于以上对区情的再认识,综合分析判断国内外中长期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发展思路提出几点思考。

总体思路。谋划内蒙古“十四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从区情实际出发,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加快迈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建设亮丽内蒙古,就要让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在祖国北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亮丽内蒙古”是现代化的内蒙古、发达的内蒙古、美丽的内蒙古、幸福的内蒙古。

重点任务。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走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

重大举措。一是创建高能级发展建设平台,更好融入我国国内大循环。重点申建全国草原绿色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二是建设呼和浩特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内蒙古核心要素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同时推动构建多中心带动、多层级联动、多节点互动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三是构建充分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重点打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产业基地。四是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5G+”新经济形态。着力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力打造数字经济强区。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以草原、森林保护建设为重点,推动建设呼伦贝尔国家公园、阿拉善国家生态特区,高质量建设沿黄生态廊道,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六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建立中蒙自由贸易区(FTA)。七是整合集聚全区高校资源,撤并一批普通高校,改变我区高校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大力强化职业教育。八是专项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旧有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环境。九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十是推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满足全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包思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