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沈明臣《萧皋别业竹枝词》赏析

2020-06-18 09:49 正北方网  

青黄梅气暖凉天,

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

鹁鸠声里雨如烟。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作者的故事(故事的资料主要源于戴松岳所主编的《鄞州文史》)。

沈明臣是明代诗人,生卒年代不详,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与戚继光是同时代人,做过胡宗宪的幕僚,在抗倭斗争中也做过贡献。下面讲两个故事。

1.少年奇才。

沈明臣的父亲沈文桢,工书,能作方丈大字。沈明臣有这样的父亲,当然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教育。他从小喜欢读书,小小年纪就工诗善文,当时能见到的一些经史诸子之书籍,无不了然于胸。据说,他20岁左右就给鄞州知府写万言书,陈述他对某些大事的看法。知府读后大惊,称他为奇才。于是立刻补他为诸生(考上秀才进入学舍读书的生员)。但他后来未能考中进士。

2.受胡宗宪重用,为抗倭献计献策。

由于知识渊博、诗文出众,沈明臣被当时的抗倭将军胡宗宪发现,聘他为幕僚(相当于军事参谋)。当时作胡宗宪幕僚的还有戚继光、徐渭等人。不过,沈明臣是文人,不像戚继光那样能够驰骋疆场,亲自杀敌。但他既然在军中,也在刻苦学习打仗的本领。一次,他在武夷山道上练习骑马,结果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沾上一身泥巴。于是,徐渭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沈郎多病瘦腰支,骑马登山怯路岐。马上如何忽不见,见时惟有一身泥。”

一次抗倭大捷时,在庆功宴上,沈明臣非常激动,就即席写出了一首题曰《凯歌》的诗,全诗如下:“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结果,胡宗宪兴奋地站起身来,捋了捋胡须赞道:“沈生,你是何等人物,写诗竟如此雄浑畅快!”当即下令把他的诗刻在石上,留作纪念。

3.不忘恩公,独哭墓下。

有研究明史的学者认为,作为抗倭总指挥的胡宗宪将军,他的功劳不在戚继光之下。然而,由于受到当时朝堂上掌权的徐阶等人的诬陷与迫害,胡宗宪将军两次入狱。在狱中,胡宗宪呈上《辩诬疏》,为自己辩护,结果其疏如石沉大海,他终于绝望了。最后,他写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不久就病死于狱中,时年54岁。

胡宗宪逝世后,他的幕僚消散净尽,而沈明臣不忘提携之恩,不仅单独到绩溪(今属安徽)胡宗宪的墓前哭拜,而且奔走于全国各地,遍访文人与大臣,为胡宗宪申冤。无奈,终为徐阶所压制,无功而返。

沈明臣五十余岁后,回到故乡。一些退居官员和文人学士都聚集到他家谈诗论文,一时门庭若市,高朋如云。不过,沈明臣由于一生奔波,没有任何积蓄,年老时还靠乡亲们慨然解囊捐金,购得若干亩田地,来维持生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诗7000余首。

二、解释部分词语。

1.萧皋(gāo )别业:是作者友人李宾父的别墅名。萧皋,地名;别业,即别墅。

2.竹枝词:原是四川一带民歌的名称,后来文人常用来描写乡土景物或民间风俗。

3.青黄梅气:梅子有青有黄的季节。

4.暖凉天:天气忽暖忽凉。

5.鹁鸠(bó jiū ),鸟名,天将下雨时其鸣甚急,俗称水鹁鸪;因它的鸣声像“gūgū”,所以农民也叫它“鸪鸪”。

6.烟:这里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诗人在友人别墅居住时感受到的田园景象。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无论从平仄上分析,还是从韵脚上考虑,都给人一种音乐美感。

先讲前两句:“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第一句写梅子有青有黄的季节。“暖凉”二字,极其简练地写出这个季节的天气正好不冷不热。

第二句则不仅写出了这个季节群花竞放的美好,而且写出了农人趁着这个时光种田的情景。这里的“正”不当“正在”讲,而是“恰好”的意思。

前两句合在一起,既描绘了宜人的春景,同时更传递出诗人与农人共同的欣喜之情。“青黄梅气”与“红白花开”构成的鲜艳与温馨,可谓沁人心脾!

再讲后两句:“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粗粗一看,这两句好像与前两句毫不相干。其实,这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艺术所在。你看,前两句写农人在良辰美景的氛围中下地耕种,陪伴他们的仅仅是“青黄梅气”与“红白花开”。诗人大概觉得这还不足以表达他与农人其乐融融之情,于是,又请来善于筑巢的“燕子”与咕咕鸣叫的“鹁鸠”,与他们共享这田园的欢乐。其实,也不是诗人强求它们来的,是它们自愿来到这别墅之中,一展各自的独特技艺的。

你看,那燕子正在衔泥筑巢,泥土还带着水呢。你听,那鹁鸠鸟也正在如烟的雨中自由地歌唱着。这时,诗人顿时成了一位丹青妙手,为我们画出一幅彩色田园图。

最后总起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艺术。

1.句句绘色,五彩缤纷。

第一句的“青黄梅气”中写出了青与黄两种颜色,第二句“红白花开”里又写出了红与白两种颜色,合在一起已是四种颜色。第三句与第四句“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之中,有多少种颜色呢?诗人没写,因为燕子、鹁鸠、泥、水,雨、烟,它们的颜色实在太丰富了,诗人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见,说这首诗“句句绘色,五彩缤纷”,是诗中固有的,绝非笔者所强加。诗人这样重视颜色的描绘,不仅恰到好处地显现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2.讲究用词造句,旨在自然和谐。

这首诗运用了对偶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先说对偶手法。比如,一、二两句中的“青黄”与“红白”;三、四两句中的“燕子”与“鹁鸠”、“巢边”与“声里”、“泥”与“雨”、“水”与“烟”。而这种对偶手法的运用,完全是出于诗人对梅雨季节时,他所看到的景物的自然选择,而绝非在用词造句上刻意雕琢。这个道理,只要看看“暖凉天”与“正种田”之间并非对偶,就可以知道。

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雨如烟”,就是比喻。诗人运用比喻也不是为了展现其语言技巧。“泥带水”与“雨如烟”之间虽然也是对偶,但诗人并未强求它们也都用比喻手法。“雨如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的,而“泥带水”则仅是一般的描写。这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到诗人的用词造句,确实旨在自然与和谐。“雨如烟”这个比喻句,不仅写出了南国那种宛如轻烟的蒙蒙细雨,而且也照应了燕子筑巢时“泥带水”的情景,还暗写了农人在细雨中“正种田”的辛劳与适然。

一切是那么自然,是那么和谐。

3.寓情于景,明暗相生。

这首诗没有任何一个词是直接描写人,或直接表达人的感情的;诗中出现的只是“青黄”之“梅”与“红白”之“花”这样的静景,以及“燕子”在筑巢、“鹁鸠”在鸣叫这样的动景……然而,相信细心的读者却都会从中看到人物的活动,甚至听到他们的心声。根据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正种田”三个字,就暗写出在良辰美景中种田的农人。

二是诗中的一切静景与动景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与亲耳所闻的。这岂不是会使读者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想吗?

三是诗人之感受与种田农人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我们或者可以进一步想象,当时诗人会不会就在那个环境中,正向农人学习种田呢?

再联系诗人晚年在乡亲帮助下购田种地度日的事实,是不是更能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暗藏着诗人的情怀呢?

文/李淑章

责任编辑:辛永红

青黄梅气暖凉天,

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

鹁鸠声里雨如烟。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作者的故事(故事的资料主要源于戴松岳所主编的《鄞州文史》)。

沈明臣是明代诗人,生卒年代不详,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与戚继光是同时代人,做过胡宗宪的幕僚,在抗倭斗争中也做过贡献。下面讲两个故事。

1.少年奇才。

沈明臣的父亲沈文桢,工书,能作方丈大字。沈明臣有这样的父亲,当然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教育。他从小喜欢读书,小小年纪就工诗善文,当时能见到的一些经史诸子之书籍,无不了然于胸。据说,他20岁左右就给鄞州知府写万言书,陈述他对某些大事的看法。知府读后大惊,称他为奇才。于是立刻补他为诸生(考上秀才进入学舍读书的生员)。但他后来未能考中进士。

2.受胡宗宪重用,为抗倭献计献策。

由于知识渊博、诗文出众,沈明臣被当时的抗倭将军胡宗宪发现,聘他为幕僚(相当于军事参谋)。当时作胡宗宪幕僚的还有戚继光、徐渭等人。不过,沈明臣是文人,不像戚继光那样能够驰骋疆场,亲自杀敌。但他既然在军中,也在刻苦学习打仗的本领。一次,他在武夷山道上练习骑马,结果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沾上一身泥巴。于是,徐渭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沈郎多病瘦腰支,骑马登山怯路岐。马上如何忽不见,见时惟有一身泥。”

一次抗倭大捷时,在庆功宴上,沈明臣非常激动,就即席写出了一首题曰《凯歌》的诗,全诗如下:“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结果,胡宗宪兴奋地站起身来,捋了捋胡须赞道:“沈生,你是何等人物,写诗竟如此雄浑畅快!”当即下令把他的诗刻在石上,留作纪念。

3.不忘恩公,独哭墓下。

有研究明史的学者认为,作为抗倭总指挥的胡宗宪将军,他的功劳不在戚继光之下。然而,由于受到当时朝堂上掌权的徐阶等人的诬陷与迫害,胡宗宪将军两次入狱。在狱中,胡宗宪呈上《辩诬疏》,为自己辩护,结果其疏如石沉大海,他终于绝望了。最后,他写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不久就病死于狱中,时年54岁。

胡宗宪逝世后,他的幕僚消散净尽,而沈明臣不忘提携之恩,不仅单独到绩溪(今属安徽)胡宗宪的墓前哭拜,而且奔走于全国各地,遍访文人与大臣,为胡宗宪申冤。无奈,终为徐阶所压制,无功而返。

沈明臣五十余岁后,回到故乡。一些退居官员和文人学士都聚集到他家谈诗论文,一时门庭若市,高朋如云。不过,沈明臣由于一生奔波,没有任何积蓄,年老时还靠乡亲们慨然解囊捐金,购得若干亩田地,来维持生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诗7000余首。

二、解释部分词语。

1.萧皋(gāo )别业:是作者友人李宾父的别墅名。萧皋,地名;别业,即别墅。

2.竹枝词:原是四川一带民歌的名称,后来文人常用来描写乡土景物或民间风俗。

3.青黄梅气:梅子有青有黄的季节。

4.暖凉天:天气忽暖忽凉。

5.鹁鸠(bó jiū ),鸟名,天将下雨时其鸣甚急,俗称水鹁鸪;因它的鸣声像“gūgū”,所以农民也叫它“鸪鸪”。

6.烟:这里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诗人在友人别墅居住时感受到的田园景象。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无论从平仄上分析,还是从韵脚上考虑,都给人一种音乐美感。

先讲前两句:“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第一句写梅子有青有黄的季节。“暖凉”二字,极其简练地写出这个季节的天气正好不冷不热。

第二句则不仅写出了这个季节群花竞放的美好,而且写出了农人趁着这个时光种田的情景。这里的“正”不当“正在”讲,而是“恰好”的意思。

前两句合在一起,既描绘了宜人的春景,同时更传递出诗人与农人共同的欣喜之情。“青黄梅气”与“红白花开”构成的鲜艳与温馨,可谓沁人心脾!

再讲后两句:“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粗粗一看,这两句好像与前两句毫不相干。其实,这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艺术所在。你看,前两句写农人在良辰美景的氛围中下地耕种,陪伴他们的仅仅是“青黄梅气”与“红白花开”。诗人大概觉得这还不足以表达他与农人其乐融融之情,于是,又请来善于筑巢的“燕子”与咕咕鸣叫的“鹁鸠”,与他们共享这田园的欢乐。其实,也不是诗人强求它们来的,是它们自愿来到这别墅之中,一展各自的独特技艺的。

你看,那燕子正在衔泥筑巢,泥土还带着水呢。你听,那鹁鸠鸟也正在如烟的雨中自由地歌唱着。这时,诗人顿时成了一位丹青妙手,为我们画出一幅彩色田园图。

最后总起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艺术。

1.句句绘色,五彩缤纷。

第一句的“青黄梅气”中写出了青与黄两种颜色,第二句“红白花开”里又写出了红与白两种颜色,合在一起已是四种颜色。第三句与第四句“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之中,有多少种颜色呢?诗人没写,因为燕子、鹁鸠、泥、水,雨、烟,它们的颜色实在太丰富了,诗人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见,说这首诗“句句绘色,五彩缤纷”,是诗中固有的,绝非笔者所强加。诗人这样重视颜色的描绘,不仅恰到好处地显现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2.讲究用词造句,旨在自然和谐。

这首诗运用了对偶与比喻的修辞手法。

先说对偶手法。比如,一、二两句中的“青黄”与“红白”;三、四两句中的“燕子”与“鹁鸠”、“巢边”与“声里”、“泥”与“雨”、“水”与“烟”。而这种对偶手法的运用,完全是出于诗人对梅雨季节时,他所看到的景物的自然选择,而绝非在用词造句上刻意雕琢。这个道理,只要看看“暖凉天”与“正种田”之间并非对偶,就可以知道。

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雨如烟”,就是比喻。诗人运用比喻也不是为了展现其语言技巧。“泥带水”与“雨如烟”之间虽然也是对偶,但诗人并未强求它们也都用比喻手法。“雨如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的,而“泥带水”则仅是一般的描写。这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到诗人的用词造句,确实旨在自然与和谐。“雨如烟”这个比喻句,不仅写出了南国那种宛如轻烟的蒙蒙细雨,而且也照应了燕子筑巢时“泥带水”的情景,还暗写了农人在细雨中“正种田”的辛劳与适然。

一切是那么自然,是那么和谐。

3.寓情于景,明暗相生。

这首诗没有任何一个词是直接描写人,或直接表达人的感情的;诗中出现的只是“青黄”之“梅”与“红白”之“花”这样的静景,以及“燕子”在筑巢、“鹁鸠”在鸣叫这样的动景……然而,相信细心的读者却都会从中看到人物的活动,甚至听到他们的心声。根据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正种田”三个字,就暗写出在良辰美景中种田的农人。

二是诗中的一切静景与动景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与亲耳所闻的。这岂不是会使读者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想吗?

三是诗人之感受与种田农人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我们或者可以进一步想象,当时诗人会不会就在那个环境中,正向农人学习种田呢?

再联系诗人晚年在乡亲帮助下购田种地度日的事实,是不是更能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暗藏着诗人的情怀呢?

文/李淑章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