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着力抓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020-06-22 10:54 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内蒙古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抓好黄河流域、“一湖两海”、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的更加牢固。

一、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内蒙古横跨黄河流域上中游,在流域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强化“保护、治理、管理”,切实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沿黄绿色长廊。

一是强化全面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编制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域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保护黄河流域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物种资源,全力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持续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统筹推进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启动实施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狼山缺口周边—鄂尔多斯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生态廊道等工程。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生态光伏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生态修复产业链等,加大运用产业化手段保护生态。

二是强化系统治理。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起来,实施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加强流域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特别抓好大黑河、浑河、纳林河、乌兰木伦河、悖牛河、饮马河等支流水污染治理。抓好黄河沿线生态修复,实施湿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生态调水和生态补水,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做好十大孔兑规模化治理工作,在上游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统建设,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

三是强化高效管理。开展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布局,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系统性解决农业节水、工业集约用水。注重开源,将再生水、矿井水、疏干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运作规范、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持续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建设全流域全天候监测管控体系,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持续加大“一湖两海”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重要的三大淡水湖,在调节气候、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全面治理,目前“一湖两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还群众优美生态”要求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推进整改治理。

一是持续加强呼伦湖治理。完善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调度运行管理机制,加大生态补水量,确保湖泊水量和水域面积稳定,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恢复。加大湖泊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日常监管力度,确保稳定到达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水回用率,有效减少外源污染。在已经拆除景区旅游经营设施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呼伦湖沿岸环境整治工作,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活动对呼伦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是全面加强乌梁素海治理。按照《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全面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全过程监管,打造可复制的保护修复样板。按照“补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利用黄河凌汛期、汛期和灌区间隙期,加快生态补水通道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部分补水渠、水闸、扬水泵站,加大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力争每年补水3亿立方米以上。采取排干沟疏浚清淤、旁侧多塘净化、河口湿地构建等工程措施,提高排干沟过流能力,进一步消解水中的氮磷含量,控制入湖污染物,提高排干沟水质,降低乌梁素海湖区富营养化程度,促进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向好发展。全面启动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三是大力加强岱海治理。实施岱海周边退耕还湿工程,推进岱海滩涂湿地营建网围栏、安装视频监控,建设弓坝河人工湿地,推进疏林地治理、荒草地治理、封育等工作。建设垃圾处理场,实施岱海流域畜禽粪污染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推进节水项目建设,巩固周边退灌还水成果,在已有节水改造工程基础上,继续实施新的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岱海电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补水项目建设,实施河道堤防治理,完成永兴水库加固工程。

三、强化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乌海市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鄂尔多斯市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和骆驼山矿区、棋盘井矿区、黑龙贵矿区等地区,因重化工业园区集中分布,同时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最为艰巨,污染类型最为复杂,综合整治难度最大,一度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短板。近年来,内蒙古相继实施《关于加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攻坚计划实施方案》等,持续加大该地区大气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取得很好成效,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工业园区内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燃煤发电、平板玻璃、焦化、石化及化工等行业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广集中供热和制冷,淘汰分散锅炉,推进煤改气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严控重点园区、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新建矿山全部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已建生产矿山限期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对矿山排土场、排矸场以及主要道路和运输煤炭、砂土、石灰等车辆等加大管理力度,实施矿区环境集中连片治理。

二是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促进传统产业换代升级。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

三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该区域横跨三个盟市,需要自治区统一组织部署,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自治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组织编制区域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排污总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科学确定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协同控制目标。推动建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并实现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环境执法联动监管体系,开展随机抽查、交叉互查等形式的联合执法,协调解决跨界生态环境纠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拓宽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执笔:科研组织处 宝鲁 杜勇锋 田洁)

责任编辑:周婷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内蒙古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抓好黄河流域、“一湖两海”、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的更加牢固。

一、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内蒙古横跨黄河流域上中游,在流域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强化“保护、治理、管理”,切实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沿黄绿色长廊。

一是强化全面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编制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域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保护黄河流域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物种资源,全力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持续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统筹推进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启动实施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狼山缺口周边—鄂尔多斯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生态廊道等工程。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生态光伏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生态修复产业链等,加大运用产业化手段保护生态。

二是强化系统治理。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起来,实施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加强流域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特别抓好大黑河、浑河、纳林河、乌兰木伦河、悖牛河、饮马河等支流水污染治理。抓好黄河沿线生态修复,实施湿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生态调水和生态补水,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巴彦淖尔等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做好十大孔兑规模化治理工作,在上游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统建设,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

三是强化高效管理。开展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布局,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系统性解决农业节水、工业集约用水。注重开源,将再生水、矿井水、疏干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运作规范、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持续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建设全流域全天候监测管控体系,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持续加大“一湖两海”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重要的三大淡水湖,在调节气候、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全面治理,目前“一湖两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还群众优美生态”要求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推进整改治理。

一是持续加强呼伦湖治理。完善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调度运行管理机制,加大生态补水量,确保湖泊水量和水域面积稳定,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恢复。加大湖泊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日常监管力度,确保稳定到达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水回用率,有效减少外源污染。在已经拆除景区旅游经营设施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呼伦湖沿岸环境整治工作,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活动对呼伦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是全面加强乌梁素海治理。按照《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全面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全过程监管,打造可复制的保护修复样板。按照“补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利用黄河凌汛期、汛期和灌区间隙期,加快生态补水通道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部分补水渠、水闸、扬水泵站,加大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力争每年补水3亿立方米以上。采取排干沟疏浚清淤、旁侧多塘净化、河口湿地构建等工程措施,提高排干沟过流能力,进一步消解水中的氮磷含量,控制入湖污染物,提高排干沟水质,降低乌梁素海湖区富营养化程度,促进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向好发展。全面启动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三是大力加强岱海治理。实施岱海周边退耕还湿工程,推进岱海滩涂湿地营建网围栏、安装视频监控,建设弓坝河人工湿地,推进疏林地治理、荒草地治理、封育等工作。建设垃圾处理场,实施岱海流域畜禽粪污染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推进节水项目建设,巩固周边退灌还水成果,在已有节水改造工程基础上,继续实施新的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岱海电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补水项目建设,实施河道堤防治理,完成永兴水库加固工程。

三、强化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乌海市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鄂尔多斯市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和骆驼山矿区、棋盘井矿区、黑龙贵矿区等地区,因重化工业园区集中分布,同时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最为艰巨,污染类型最为复杂,综合整治难度最大,一度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短板。近年来,内蒙古相继实施《关于加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攻坚计划实施方案》等,持续加大该地区大气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取得很好成效,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工业园区内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燃煤发电、平板玻璃、焦化、石化及化工等行业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广集中供热和制冷,淘汰分散锅炉,推进煤改气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严控重点园区、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新建矿山全部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已建生产矿山限期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对矿山排土场、排矸场以及主要道路和运输煤炭、砂土、石灰等车辆等加大管理力度,实施矿区环境集中连片治理。

二是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促进传统产业换代升级。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

三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该区域横跨三个盟市,需要自治区统一组织部署,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自治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组织编制区域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排污总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科学确定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协同控制目标。推动建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并实现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环境执法联动监管体系,开展随机抽查、交叉互查等形式的联合执法,协调解决跨界生态环境纠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拓宽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执笔:科研组织处 宝鲁 杜勇锋 田洁)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