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百年商都】(三)东周时期的商都

2020-06-30 09:20 商都县融媒体中心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因都城靠东,史称东周。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得名于孔子所纂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因该书上起公元前722年,下迄公元前481年,与春秋上起公元前770年,下迄476年,在时限上大致相同,故名。这一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⑭,五霸⑮迭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走向末日的时间节点,前后历242年。

战国得名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将周平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定为战国历史的开端,将秦灭六国的公元前221年定为终结日,历时255年。战国时期,春秋时的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不断兼并,见诸文献者仅剩秦、魏、赵、韩、齐、楚、燕七个大国(即“战国七雄”)和一些小国,周王室名存实亡,“七雄”逐鹿争霸,变法运动此起彼伏,诸子百家蜂起争鸣,新兴政治势力日益活跃,标志中国封建社会拉开大幕、登上历史舞台。

东周时期,不论“七雄”还是一些小国,大都处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带,其四周依然是一些的游牧民族的“领地”,而蒙古高原漠南的游牧民族与燕、赵二国来了个“有缝衔接”,其中燕国与商都有所瓜葛。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姬姓,名奭(shi),文王庶子,武王之弟,被封于燕后定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琉璃河乡),拉开了燕国历史的帷幕,并跻身于“七雄”行列。因当时在今河南省延津县有一个由黄帝之后伯鱼建立的南燕,故又称北燕。北燕的疆域约为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吉林的一部分,其北部与漠南交叉相衔,是中原抵近中国北疆的前沿地带。

《史记·匈奴列传》曰:“燕北有东胡、山戎”,说明东胡山戎就是那个“与漠南来了个有缝衔接”的“北狄”。

东胡是由一些语言、习俗相近、常期游牧在一个地区内的游牧部落组成,活动范围在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西拉沐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辽宁的大、小凌河流域,以及今山西、河北的一些地区,因地望(地位和声望)在东,故名。战国时,东胡强大起来,与近邻北燕乃至赵国既有经济文化友好往来,又有军事摩擦和互相攻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其典型一例。而燕国,与东胡也有战有和,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关系状态。曾经通过学习东胡的骑射战法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东胡则侵犯燕境被燕将秦开袭破、“却千余里”。为加强边境防御,燕国修筑了从今河北独石口至辽宁辽阳一带的长城借资屏障。亦称无终,亦称北戎,当日活动于山西北部,后迁今河北涞源,又东迁至玉田西北无终山,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恒公助燕败之于孤竹(今河北卢龙南),遂西迁晋北。晋博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晋与诸戎结盟。晋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晋兵败山戎于太原,山戎从此不见史籍。

从上述历史背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都,确切地说,在东胡的势力范围。《商都县的历史沿革》把这一范围说成是“燕国之北境”,语义较为含混。理由如下:1、此“北境”若泛指蒙古高原漠南,与东胡挂起钩来,其说站得住脚,无可厚非;2、此“北境”若指燕国的北边领土,就值得商榷了。因为燕国为抵御东胡,除了筑长城以拒,还建置了上谷⑯、渔阳⑰、右北平⑱、辽西、辽东5个郡强化边防。这5个郡,距离商都最近的是上谷郡,设若商都为燕国北边领土,当归属上谷郡。但查遍史籍都找不到确实证据。这样说来,“商都在春秋战国为燕国之北境”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这在一般认识意义上讲也是说得通的。

历史不允许假定,但不排斥考证,本文提出如上看法,旨在帮助读者明晰地了解历史。仅此而已。

注释:

⑭礼崩乐坏:礼,礼仪教化;乐yuè,典章制度。指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礼仪教化、典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⑮五霸:霸通伯,诸侯首领。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其他说法,但一般指此五人。

⑯上谷郡:治沮(jū)阳县(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大古城)。

⑰渔阳郡:治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在渔水之阳得名。

⑱右北平郡:治无终县,即今天津市蓟县。

责任编辑:姚亚兵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因都城靠东,史称东周。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得名于孔子所纂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因该书上起公元前722年,下迄公元前481年,与春秋上起公元前770年,下迄476年,在时限上大致相同,故名。这一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⑭,五霸⑮迭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走向末日的时间节点,前后历242年。

战国得名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将周平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定为战国历史的开端,将秦灭六国的公元前221年定为终结日,历时255年。战国时期,春秋时的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不断兼并,见诸文献者仅剩秦、魏、赵、韩、齐、楚、燕七个大国(即“战国七雄”)和一些小国,周王室名存实亡,“七雄”逐鹿争霸,变法运动此起彼伏,诸子百家蜂起争鸣,新兴政治势力日益活跃,标志中国封建社会拉开大幕、登上历史舞台。

东周时期,不论“七雄”还是一些小国,大都处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带,其四周依然是一些的游牧民族的“领地”,而蒙古高原漠南的游牧民族与燕、赵二国来了个“有缝衔接”,其中燕国与商都有所瓜葛。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姬姓,名奭(shi),文王庶子,武王之弟,被封于燕后定都蓟(今北京市西南琉璃河乡),拉开了燕国历史的帷幕,并跻身于“七雄”行列。因当时在今河南省延津县有一个由黄帝之后伯鱼建立的南燕,故又称北燕。北燕的疆域约为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吉林的一部分,其北部与漠南交叉相衔,是中原抵近中国北疆的前沿地带。

《史记·匈奴列传》曰:“燕北有东胡、山戎”,说明东胡山戎就是那个“与漠南来了个有缝衔接”的“北狄”。

东胡是由一些语言、习俗相近、常期游牧在一个地区内的游牧部落组成,活动范围在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西拉沐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辽宁的大、小凌河流域,以及今山西、河北的一些地区,因地望(地位和声望)在东,故名。战国时,东胡强大起来,与近邻北燕乃至赵国既有经济文化友好往来,又有军事摩擦和互相攻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其典型一例。而燕国,与东胡也有战有和,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关系状态。曾经通过学习东胡的骑射战法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东胡则侵犯燕境被燕将秦开袭破、“却千余里”。为加强边境防御,燕国修筑了从今河北独石口至辽宁辽阳一带的长城借资屏障。亦称无终,亦称北戎,当日活动于山西北部,后迁今河北涞源,又东迁至玉田西北无终山,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恒公助燕败之于孤竹(今河北卢龙南),遂西迁晋北。晋博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晋与诸戎结盟。晋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晋兵败山戎于太原,山戎从此不见史籍。

从上述历史背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都,确切地说,在东胡的势力范围。《商都县的历史沿革》把这一范围说成是“燕国之北境”,语义较为含混。理由如下:1、此“北境”若泛指蒙古高原漠南,与东胡挂起钩来,其说站得住脚,无可厚非;2、此“北境”若指燕国的北边领土,就值得商榷了。因为燕国为抵御东胡,除了筑长城以拒,还建置了上谷⑯、渔阳⑰、右北平⑱、辽西、辽东5个郡强化边防。这5个郡,距离商都最近的是上谷郡,设若商都为燕国北边领土,当归属上谷郡。但查遍史籍都找不到确实证据。这样说来,“商都在春秋战国为燕国之北境”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这在一般认识意义上讲也是说得通的。

历史不允许假定,但不排斥考证,本文提出如上看法,旨在帮助读者明晰地了解历史。仅此而已。

注释:

⑭礼崩乐坏:礼,礼仪教化;乐yuè,典章制度。指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礼仪教化、典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⑮五霸:霸通伯,诸侯首领。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其他说法,但一般指此五人。

⑯上谷郡:治沮(jū)阳县(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大古城)。

⑰渔阳郡:治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在渔水之阳得名。

⑱右北平郡:治无终县,即今天津市蓟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