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厚植底色 逐绿前行 ——呼伦贝尔市坚守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2020-07-16 09:02 呼伦贝尔日报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李彬浩 摄

◀大苗基地 于霄辉 摄

防火宣传 孙琦夫 摄

游客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合影留念 高智斌 摄

雾锁绰尔河 杜景云 摄

云海 曹同国 摄

郭卫岩

晨曦的第一缕光芒,照耀在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林海。

我市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素有“北国碧玉”和“绿色净土”之称。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誓将绿的底色描绘得更浓更远。

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过程中,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区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定位,坚持把生态保护建设当做第一使命,让绿色成为呼伦贝尔最鲜明的底色。

植绿:誓让青山不褪色

环境美不美,要看绿和水。在呼伦贝尔这方绿色沃土上,植树造林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了持之以恒地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自4月末以来,绰尔林业局在做好森林防灭火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春季土壤墒情好、温度适宜冻土顶浆的有利时机,组织1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开展退耕还林、春季造林、绿化美化局址周边环境等义务植树劳动。

“我们按照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要求,将农用地变为退耕还林地,这是历史性转变啊,你看,以前栽植的苗木旁又长出新的幼苗了!”在绰尔林业局塔尔气林场大葱山生态功能区造林地内,森林经营管理处主任孙新杰说道。2020年是自治区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开局之年,也是绰尔林业局造林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分为塔尔气林场大葱山施业区、一支沟林场、巴升河3块退耕还林任务区域,栽植沙棘、云杉、榆树、多季玫瑰、白桦、丁香等树种,栽植任务7080.1亩。

而放眼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自4月中旬开始,育苗造林工作由南向北次第展开,随处可见植树造林的火热劳动场面。

据了解,今年,全林区计划育苗1353.5亩,预计产苗量1.6亿株,可提供上山造林苗木4330万株;各项造林计划面积52.07万亩,其中补植补造33万亩,退耕还林18.8万亩,灾后植被恢复2500亩。

为确保造林质量,管理局营林生产处从落实地块、作业设计到苗木准备、编制实施方案,对造林全过程进行监理。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林区全面启动了国土绿化行动,计划3年完成人工更新造林50万亩。在常规造林、退耕还林、灾后植被恢复的基础上,针对干旱阳坡等生态脆弱区和林业局局址、林场周边等重点区域见缝插绿,不断巩固扩大国土绿化面积。

护绿:严守生态红线

鸡鸣狗吠、炊烟袅袅是乡村最显著的特征。然而,在毕拉河林业局的春季森林防火期,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不冒烟的村庄,虽然少了一些烟火气息,但是多了一份生态保障。

“我们在春防的时候都是用电或者液化气做饭,从来不用炉灶生火。因为风大,气候又干,烟囱冒烟的话容易引起火灾,这个道理咱老百姓还是明白的。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好了自己的家园。”家住毕拉河林业局羊其河林场生态能功能区16栋房村三组的宋吉华一家三口,对于森林防火、保护生态的理念早已扎根于心底。

每年的春秋防火期,毕拉河林业局防火防汛处以及羊其河、诺敏、大二沟、达尔滨湖、北大河、阿木珠苏6个林场大力度加强火源管理,强化村屯、重要路口的防火宣传和巡护。今年,他们更是积极与辖区村屯依托“党建一体化建设”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形成“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的生态保护模式。相关人员深入到村屯开展防火宣传,发放宣传单,安装烟囱防火帽;大力加强村屯扑火队建设,为其配备防灭火机具,定期进行防火技能培训;各村委会组建了生态护林员队伍,分布在毕拉河林区辖区村屯路口,坚持每天8小时的巡护,为毕拉河林区的防灭火工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春防期间,森林防灭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退耕还林、森林经营、公路建设等工作交织叠加。面对错综复杂的春防形势,管理局党委科学统筹各项工作,采取超常措施严密防范,果断处置多起突发火情,最大限度减少了经济损失。

然而,春季森林防火期刚过,林区就进入了夏季雷电活动高发期,火险形势依然严峻。为此,管理局森防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超前部署,制定了应对夏季雷电火联防联控方案,与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开展防范夏季雷电火———雷“停”行动,为期2个月,以南兵北调、靠前驻防、地空配合、队伍协同、联防联控为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夏季雷电火的精准防控能力,以最严的制度、最实的办法、最细的措施,全力打好夏季森林防灭火攻坚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并不止于护林防火、植树造林。近3年来,林区从思想理念、管护培育、依法治理、防控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体系,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和专题培训研讨,让主责、主业意识更加突出;继续优化管护力量,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守好大山入口;为保护好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区在自然保护地,除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外,还积极探索湿地公园建设,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分级体系,林区湿地保护率由2016年的17.07%提升到52.5%,超过国家标准;加快一片林、一张图、一个数据库建设,完善了监测、御灾、减灾和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有害生物“四率”防治指标。更可喜的是,林区不断加大科研力量,开展科技研究、成果推广鉴定76项,科研项目储备106项,建设院士工作站、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等科研基地,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务林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富绿: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穿过密林小路,沿着满眼的绿色,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停伐纪念地。几台陈旧的集材车整齐停靠在一旁,一本镌刻着2015年3月31日、4月1日的木质日历,仿佛讲述着林区的过去和现在,也憧憬着务林人的未来。如今,位于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访林区旅游的标志性文化景点。

6月26日,正值端午节假日期间,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地再次迎来呼伦贝尔游客到访“踏青”。来自海拉尔市和牙克石市的 61名游客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游览房车露营基地、雾海栈道和玛517工队等景区,感受森林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林区停伐后的发展变化以及秀美山水带给人们丰厚的精神滋养。

来自海拉尔区的王女士表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实在太美了,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也有各种类型的湿地,空气十分清新,林区人也非常热情,回去后要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有机会也来亲身感受一下。

呼伦贝尔天骄旅行社总经理王鹏表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非常美,但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只知道大草原,却不曾见过这浩瀚的森林,是一种遗憾。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找回这种遗失的美好,让家乡人真正体会到森林大氧吧的魅力,让家乡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从伐木人到种树人、护林人,停伐转型,让林区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曾经,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一度成为管理局和林区每位干部职工的重大考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管理局不等不靠,干部职工用智慧和双手,立足林区资源富集、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业。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要想发展“美丽经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绝非只走旅游业这支“独木桥”。

3年来,林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全局性、方向性、科学性、战略性,确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目标任务,明晰了转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制定了林区产业转型发展系列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在改革过渡时期,对林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布局、模式等进行了科学谋划、合理规划。树立了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区域融合、一体规划,94个重点旅游项目纳入了属地发展规划,5个林业局分别入选国家、自治区旅游特色小镇。推动了旅游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功举办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加快了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基地建设,3年完成经济林种植超过10万亩,中草药种植达到1.7万亩,野生榛子平茬改培2.9万亩。绰尔、乌尔其汉等6个林业局实施碳汇试点项目9个,绰尔、克一河率先在国有林区碳汇交易上取得突破。启动比利亚谷铅锌矿采选项目建设,2019年完成选矿3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事实证明,林区依靠绿水青山,捧出了“金山银山”,切实把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务林人没有因“不砍木头”了而“饿肚子”,反倒是钱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宽了,林区人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林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伦贝尔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邢俊清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李彬浩 摄

◀大苗基地 于霄辉 摄

防火宣传 孙琦夫 摄

游客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合影留念 高智斌 摄

雾锁绰尔河 杜景云 摄

云海 曹同国 摄

郭卫岩

晨曦的第一缕光芒,照耀在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林海。

我市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素有“北国碧玉”和“绿色净土”之称。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誓将绿的底色描绘得更浓更远。

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过程中,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区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定位,坚持把生态保护建设当做第一使命,让绿色成为呼伦贝尔最鲜明的底色。

植绿:誓让青山不褪色

环境美不美,要看绿和水。在呼伦贝尔这方绿色沃土上,植树造林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了持之以恒地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自4月末以来,绰尔林业局在做好森林防灭火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春季土壤墒情好、温度适宜冻土顶浆的有利时机,组织1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开展退耕还林、春季造林、绿化美化局址周边环境等义务植树劳动。

“我们按照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要求,将农用地变为退耕还林地,这是历史性转变啊,你看,以前栽植的苗木旁又长出新的幼苗了!”在绰尔林业局塔尔气林场大葱山生态功能区造林地内,森林经营管理处主任孙新杰说道。2020年是自治区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开局之年,也是绰尔林业局造林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分为塔尔气林场大葱山施业区、一支沟林场、巴升河3块退耕还林任务区域,栽植沙棘、云杉、榆树、多季玫瑰、白桦、丁香等树种,栽植任务7080.1亩。

而放眼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自4月中旬开始,育苗造林工作由南向北次第展开,随处可见植树造林的火热劳动场面。

据了解,今年,全林区计划育苗1353.5亩,预计产苗量1.6亿株,可提供上山造林苗木4330万株;各项造林计划面积52.07万亩,其中补植补造33万亩,退耕还林18.8万亩,灾后植被恢复2500亩。

为确保造林质量,管理局营林生产处从落实地块、作业设计到苗木准备、编制实施方案,对造林全过程进行监理。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林区全面启动了国土绿化行动,计划3年完成人工更新造林50万亩。在常规造林、退耕还林、灾后植被恢复的基础上,针对干旱阳坡等生态脆弱区和林业局局址、林场周边等重点区域见缝插绿,不断巩固扩大国土绿化面积。

护绿:严守生态红线

鸡鸣狗吠、炊烟袅袅是乡村最显著的特征。然而,在毕拉河林业局的春季森林防火期,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不冒烟的村庄,虽然少了一些烟火气息,但是多了一份生态保障。

“我们在春防的时候都是用电或者液化气做饭,从来不用炉灶生火。因为风大,气候又干,烟囱冒烟的话容易引起火灾,这个道理咱老百姓还是明白的。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好了自己的家园。”家住毕拉河林业局羊其河林场生态能功能区16栋房村三组的宋吉华一家三口,对于森林防火、保护生态的理念早已扎根于心底。

每年的春秋防火期,毕拉河林业局防火防汛处以及羊其河、诺敏、大二沟、达尔滨湖、北大河、阿木珠苏6个林场大力度加强火源管理,强化村屯、重要路口的防火宣传和巡护。今年,他们更是积极与辖区村屯依托“党建一体化建设”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形成“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的生态保护模式。相关人员深入到村屯开展防火宣传,发放宣传单,安装烟囱防火帽;大力加强村屯扑火队建设,为其配备防灭火机具,定期进行防火技能培训;各村委会组建了生态护林员队伍,分布在毕拉河林区辖区村屯路口,坚持每天8小时的巡护,为毕拉河林区的防灭火工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春防期间,森林防灭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退耕还林、森林经营、公路建设等工作交织叠加。面对错综复杂的春防形势,管理局党委科学统筹各项工作,采取超常措施严密防范,果断处置多起突发火情,最大限度减少了经济损失。

然而,春季森林防火期刚过,林区就进入了夏季雷电活动高发期,火险形势依然严峻。为此,管理局森防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超前部署,制定了应对夏季雷电火联防联控方案,与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开展防范夏季雷电火———雷“停”行动,为期2个月,以南兵北调、靠前驻防、地空配合、队伍协同、联防联控为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夏季雷电火的精准防控能力,以最严的制度、最实的办法、最细的措施,全力打好夏季森林防灭火攻坚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并不止于护林防火、植树造林。近3年来,林区从思想理念、管护培育、依法治理、防控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体系,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和专题培训研讨,让主责、主业意识更加突出;继续优化管护力量,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守好大山入口;为保护好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区在自然保护地,除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外,还积极探索湿地公园建设,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分级体系,林区湿地保护率由2016年的17.07%提升到52.5%,超过国家标准;加快一片林、一张图、一个数据库建设,完善了监测、御灾、减灾和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有害生物“四率”防治指标。更可喜的是,林区不断加大科研力量,开展科技研究、成果推广鉴定76项,科研项目储备106项,建设院士工作站、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等科研基地,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务林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富绿: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穿过密林小路,沿着满眼的绿色,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停伐纪念地。几台陈旧的集材车整齐停靠在一旁,一本镌刻着2015年3月31日、4月1日的木质日历,仿佛讲述着林区的过去和现在,也憧憬着务林人的未来。如今,位于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访林区旅游的标志性文化景点。

6月26日,正值端午节假日期间,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地再次迎来呼伦贝尔游客到访“踏青”。来自海拉尔市和牙克石市的 61名游客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游览房车露营基地、雾海栈道和玛517工队等景区,感受森林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林区停伐后的发展变化以及秀美山水带给人们丰厚的精神滋养。

来自海拉尔区的王女士表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实在太美了,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也有各种类型的湿地,空气十分清新,林区人也非常热情,回去后要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有机会也来亲身感受一下。

呼伦贝尔天骄旅行社总经理王鹏表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非常美,但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只知道大草原,却不曾见过这浩瀚的森林,是一种遗憾。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找回这种遗失的美好,让家乡人真正体会到森林大氧吧的魅力,让家乡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从伐木人到种树人、护林人,停伐转型,让林区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曾经,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一度成为管理局和林区每位干部职工的重大考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管理局不等不靠,干部职工用智慧和双手,立足林区资源富集、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业。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要想发展“美丽经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绝非只走旅游业这支“独木桥”。

3年来,林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全局性、方向性、科学性、战略性,确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目标任务,明晰了转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制定了林区产业转型发展系列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在改革过渡时期,对林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布局、模式等进行了科学谋划、合理规划。树立了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区域融合、一体规划,94个重点旅游项目纳入了属地发展规划,5个林业局分别入选国家、自治区旅游特色小镇。推动了旅游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功举办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加快了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基地建设,3年完成经济林种植超过10万亩,中草药种植达到1.7万亩,野生榛子平茬改培2.9万亩。绰尔、乌尔其汉等6个林业局实施碳汇试点项目9个,绰尔、克一河率先在国有林区碳汇交易上取得突破。启动比利亚谷铅锌矿采选项目建设,2019年完成选矿3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事实证明,林区依靠绿水青山,捧出了“金山银山”,切实把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务林人没有因“不砍木头”了而“饿肚子”,反倒是钱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宽了,林区人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林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伦贝尔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再立新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