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绿色高质量发展 ● 提亮农牧业本色 ---乌拉特中旗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综述

2020-07-30 16:40 巴彦淖尔农牧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年产60万公斤的优质“羊绒、2.2万吨羊肉”畅销了全国各地,二狼山白绒山羊绒是全国名优产品,乌拉特羊肉因肉质鲜美、味道纯香闻名全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中旗肉类、羊绒已成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重要的粮食和优质绒毛、牛羊肉生产输出区。阴山以南是河套平原北沿,有耕地110多万亩,兼有井灌、黄河自流灌和水库灌溉,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籽瓜等农作物,是全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济作物主产区之一。牧羊海湿地面积4.3万亩,是巴彦淖尔市第二大湿地。东部山旱区是雨养半农半牧区,盛产的旱地小麦、莜荞麦是极佳的有机食品,畅销全国。初夏的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道整洁,绿树成荫,广场处处欢声笑语。过去村里的环境确实不行,如今可是大变样了。温更镇村民依托旅游产业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石哈河镇二十六壕村的水泥路已经通村入户……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综合实施好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牧区发展方式转变、农牧民收入水平提升等举措,聚焦“美”“奔”“新”“绿”“活”“创”“抓”,持之以恒地做强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富裕农牧民,一场“十大行动”的火热实践正在中旗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推动全旗现代农牧业绿色高质量持续发展。

聚焦农牧区更“美”●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美”为韵,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望得见绿山、看得见清水、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旗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一场硬仗来打,一步一个脚印,从细节入手,不断在提升标准上下功夫,通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村风一起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以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为契机,在全旗择优选择2个镇、9个行政嘎查村作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妥推进。总结推广“四位一体”典型经验做法,不断健全完善“437”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模式。全旗累计建成单户卫生厕所16450户;各类垃圾填埋场50座、垃圾转运站6座、垃圾低温降解焚烧炉5座;污水处理厂(站)5座。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建成112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通过“北肥南施、南料北调”,粪肥与饲草料互换,全旗年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52万吨,污水肥料化利用6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规模养殖场(企业)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6%;实现农牧区资源大循环,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聚焦脱贫“奔”小康 ●产业支撑更牢固。以“奔”为韵,推进农牧业精准扶贫。近年来,中旗创新实施了“扶贫扶志(智)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扶贫扶产业,农牧业再造中旗”工程、“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鼓励全旗广大贫困户发展产业,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升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技能。深入实施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行动。持续巩固推进“七大产业扶贫链条”,带贫减贫益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和帮扶包联机制,共选聘 55名产业指导员、专家、12名帮扶责任人、驻村员,指导242个产业贫困户、498人发展产业,累计培训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995多人次,充分发挥11个带贫主体、12个扶贫产业园区、31个项目、9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基地、116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等带动效应作用,12个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2075.6万元,带动贫困户267户507人、人均增收1350元,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链条”全覆盖。“两不愁”已经解决,“三保障”基本解决。

聚焦“新”动能培育●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以“新”为韵,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近年来,中旗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全旗累计认定家庭农牧场305家;评定各级示范家庭农牧场41个、市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3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27个、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10家、乌拉特肉羊、二狼山白绒山羊、乌拉特硬麦3个产业联合体;全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企业3家,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农牧户1.51万户;累计托管服务面积15.3万亩、土地流转33.64万亩;培育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75个、社会化服务组织54家、新型职业农牧民1365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4755人次。                           

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质高效农业。以“高”为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近年来,中旗通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全旗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137万亩,项目涉及相关苏木镇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树成行、井配套、管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机到位、耕统一、控水控肥信息化”目标。有效整合“控磷减氮”“社会化服务”“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打造“以亩收益论英雄”的基地建设,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区实现亩均积水120方以上,节水率达50%左右。

聚焦奶业振“兴”●实现多元化共同体。以“兴”为韵,推进奶业振兴行动。近年来,中旗依托现有奶业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牧业,坚持“种优质草、养健康牛、产放心奶”的草畜一体化、奶肉一体化发展,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战略性合作上持续发力,推动“三做一提升”(即着力做大规模、做高质量、做优产业、提升效益),实现产销一体化。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补助、项目扶持、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从土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发展。全旗奶牛存栏达720头,年产奶量约2391吨;累计完成优质高产苜蓿种植0.51万亩,青贮玉米种植7.5万亩,饲草料收储5.6万吨。从事传统奶食加工合作社、作坊共50家,建成标准化车间有7家,鲜奶日处理能力达2.5吨,产品量2.42吨左右,年生产700吨;在巴音乌兰建设民族特色酸马奶加工厂1200平米,年生产能力2000吨;在德岭山镇红旗村建设养殖量为5000头的奶牛养殖场,签订国外进口奶牛订单2500头。初步形成“奶农+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加工多元化、新型利益共同体。

聚焦基地“高”标准建设●农牧业优质化发展。以“高”为韵,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行动。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每家每户根据自己的种养殖经验零散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产品外观、品质参差不齐。近年来,以打造“天赋河套”品牌为引领,旗委政府在农牧业生产中下大力气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种植业围绕玉米、小麦、向日葵、瓜菜等优势产业,主推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132项,建设标准化生产面积88.8万亩,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由56%提高到59%以上。畜牧业围绕羊、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主推畜牧业标准化技术规范62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164.15万头只。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由50%提高到55%以上。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为韵,推进农牧业科技支撑行动。近年来,中旗大力推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示范小院+科技成果技术+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技人员+乡土人才+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全旗累计推广完成农牧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30多项,核心示范转化科技成果应用30多项,新品种50余种,建设14个“四控”园区,特色种植基地19个,农业灌溉节水量为1100万立方;农药使用量减少1吨;化肥使用量控制为零增长;残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5%、90%。共建立博士工作站3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累计培训农牧民9.3万余人次;共获国家、自治区、市、旗级成果奖1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达93%、96%、56%以上。

聚焦产业更“绿”● 培育新型业态。以“绿”为韵,推进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中旗牢固树立绿色是农牧业本色的理念,凸显全旗乡村嘎查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农村牧区新型经济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农牧业新增长点,增强了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狠抓肉羊、羊绒等六大产业和全域旅游,带动全旗乡村嘎查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旗共认证“三品一标”企业18家53个产品,无公害种植业产地认定规模3885亩、畜牧业产地认定规模20万羽、渔业产地认定规模14115亩。绿色食品认证羊肉产量217吨。认证有机种植基地共5.2万亩,年生产量2402万斤;认证有机养殖基地24万亩、生产规模4500只、产量67吨;有机转换认证生产规模2054只、产量1212头。“乌拉特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狼山白绒山羊”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荐上报3家企业11个产品为第三批天赋河套区域品牌授权主体,对5家企业进行“天赋河套”储备;正在申报绿色企业4家,特优新农产品2个、地标标志产品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其中石哈河莜麦、荞麦粉、乌拉特羊肉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产量年增幅达10%以上;累计举办乌拉特羊肉、农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70余次,线上定制草原羊1.3万只,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农畜产品网上销售额累计完成1313万元,打造农牧业优质产品,提高优质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竞争力。

聚焦“抓”源头强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以“抓”为韵,下大力气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行动。近年来,中旗以不发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提升我旗农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各项监管举措,推进我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我旗投资2500万元改造建成食品农畜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目前是旗县级农畜产品检测机构投资最大、仪器设备最先进、认证参数最多的机构,设备等硬件建设达到周边地区一流水平。已获取“双认证”,检测能力涵盖2大类6大项212个参数。获得自治区第五批质量安全创建试点旗,建设标准化乡镇站4个,15家企业入驻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累计完成监测农畜水产品定量2137批次,速测筛查农畜产品样品定性79213批次,查处各类案件40余起,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畜产品重大案件查处率、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率、追溯管理主体备案率均达100%。

聚焦发展更“活”●实现创新突破。以“活”为韵,全力开展农牧业农村牧区创新性突破性工作。近年来,中旗按照十大行动创新性突破性各项目标任务,把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十大行动计划之中,坚持在发展绿色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投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上聚焦发力,建立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推动现代高质量农牧业创新发展。

全旗完成人口权属信息调查5个苏木镇、32个行政村、275个小组、22501户,测绘耕地面积157.06万亩。264个小组签订承包合同面积101.57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747本,完成率达92%;全旗87个嘎查村267个小组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86个嘎查村完成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旗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57%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2%,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1.6亿元,全旗500万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138万元;以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花生、温更镇阿拉腾呼少嘎查二狼山白绒山羊两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作为典型样板,创建112个农牧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有效融合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旅游等产业发展,农牧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34.2亿元。辐射带动周边近万名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农畜产品收益增值明显,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责任编辑:周婷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年产60万公斤的优质“羊绒、2.2万吨羊肉”畅销了全国各地,二狼山白绒山羊绒是全国名优产品,乌拉特羊肉因肉质鲜美、味道纯香闻名全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中旗肉类、羊绒已成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重要的粮食和优质绒毛、牛羊肉生产输出区。阴山以南是河套平原北沿,有耕地110多万亩,兼有井灌、黄河自流灌和水库灌溉,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籽瓜等农作物,是全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济作物主产区之一。牧羊海湿地面积4.3万亩,是巴彦淖尔市第二大湿地。东部山旱区是雨养半农半牧区,盛产的旱地小麦、莜荞麦是极佳的有机食品,畅销全国。初夏的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道整洁,绿树成荫,广场处处欢声笑语。过去村里的环境确实不行,如今可是大变样了。温更镇村民依托旅游产业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石哈河镇二十六壕村的水泥路已经通村入户……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综合实施好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牧区发展方式转变、农牧民收入水平提升等举措,聚焦“美”“奔”“新”“绿”“活”“创”“抓”,持之以恒地做强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富裕农牧民,一场“十大行动”的火热实践正在中旗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推动全旗现代农牧业绿色高质量持续发展。

聚焦农牧区更“美”●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美”为韵,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望得见绿山、看得见清水、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旗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一场硬仗来打,一步一个脚印,从细节入手,不断在提升标准上下功夫,通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村风一起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以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为契机,在全旗择优选择2个镇、9个行政嘎查村作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稳妥推进。总结推广“四位一体”典型经验做法,不断健全完善“437”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模式。全旗累计建成单户卫生厕所16450户;各类垃圾填埋场50座、垃圾转运站6座、垃圾低温降解焚烧炉5座;污水处理厂(站)5座。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建成112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通过“北肥南施、南料北调”,粪肥与饲草料互换,全旗年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52万吨,污水肥料化利用6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规模养殖场(企业)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6%;实现农牧区资源大循环,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聚焦脱贫“奔”小康 ●产业支撑更牢固。以“奔”为韵,推进农牧业精准扶贫。近年来,中旗创新实施了“扶贫扶志(智)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扶贫扶产业,农牧业再造中旗”工程、“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鼓励全旗广大贫困户发展产业,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升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技能。深入实施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行动。持续巩固推进“七大产业扶贫链条”,带贫减贫益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和帮扶包联机制,共选聘 55名产业指导员、专家、12名帮扶责任人、驻村员,指导242个产业贫困户、498人发展产业,累计培训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995多人次,充分发挥11个带贫主体、12个扶贫产业园区、31个项目、9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基地、116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等带动效应作用,12个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2075.6万元,带动贫困户267户507人、人均增收1350元,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链条”全覆盖。“两不愁”已经解决,“三保障”基本解决。

聚焦“新”动能培育●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以“新”为韵,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近年来,中旗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全旗累计认定家庭农牧场305家;评定各级示范家庭农牧场41个、市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3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27个、市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10家、乌拉特肉羊、二狼山白绒山羊、乌拉特硬麦3个产业联合体;全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企业3家,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农牧户1.51万户;累计托管服务面积15.3万亩、土地流转33.64万亩;培育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75个、社会化服务组织54家、新型职业农牧民1365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4755人次。                           

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质高效农业。以“高”为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近年来,中旗通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全旗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137万亩,项目涉及相关苏木镇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树成行、井配套、管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机到位、耕统一、控水控肥信息化”目标。有效整合“控磷减氮”“社会化服务”“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打造“以亩收益论英雄”的基地建设,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区实现亩均积水120方以上,节水率达50%左右。

聚焦奶业振“兴”●实现多元化共同体。以“兴”为韵,推进奶业振兴行动。近年来,中旗依托现有奶业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牧业,坚持“种优质草、养健康牛、产放心奶”的草畜一体化、奶肉一体化发展,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战略性合作上持续发力,推动“三做一提升”(即着力做大规模、做高质量、做优产业、提升效益),实现产销一体化。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补助、项目扶持、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从土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发展。全旗奶牛存栏达720头,年产奶量约2391吨;累计完成优质高产苜蓿种植0.51万亩,青贮玉米种植7.5万亩,饲草料收储5.6万吨。从事传统奶食加工合作社、作坊共50家,建成标准化车间有7家,鲜奶日处理能力达2.5吨,产品量2.42吨左右,年生产700吨;在巴音乌兰建设民族特色酸马奶加工厂1200平米,年生产能力2000吨;在德岭山镇红旗村建设养殖量为5000头的奶牛养殖场,签订国外进口奶牛订单2500头。初步形成“奶农+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加工多元化、新型利益共同体。

聚焦基地“高”标准建设●农牧业优质化发展。以“高”为韵,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行动。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每家每户根据自己的种养殖经验零散生产,缺乏统一的标准,产品外观、品质参差不齐。近年来,以打造“天赋河套”品牌为引领,旗委政府在农牧业生产中下大力气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种植业围绕玉米、小麦、向日葵、瓜菜等优势产业,主推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132项,建设标准化生产面积88.8万亩,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由56%提高到59%以上。畜牧业围绕羊、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主推畜牧业标准化技术规范62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164.15万头只。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由50%提高到55%以上。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为韵,推进农牧业科技支撑行动。近年来,中旗大力推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示范小院+科技成果技术+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技人员+乡土人才+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全旗累计推广完成农牧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30多项,核心示范转化科技成果应用30多项,新品种50余种,建设14个“四控”园区,特色种植基地19个,农业灌溉节水量为1100万立方;农药使用量减少1吨;化肥使用量控制为零增长;残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5%、90%。共建立博士工作站3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累计培训农牧民9.3万余人次;共获国家、自治区、市、旗级成果奖1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达93%、96%、56%以上。

聚焦产业更“绿”● 培育新型业态。以“绿”为韵,推进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中旗牢固树立绿色是农牧业本色的理念,凸显全旗乡村嘎查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农村牧区新型经济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农牧业新增长点,增强了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狠抓肉羊、羊绒等六大产业和全域旅游,带动全旗乡村嘎查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旗共认证“三品一标”企业18家53个产品,无公害种植业产地认定规模3885亩、畜牧业产地认定规模20万羽、渔业产地认定规模14115亩。绿色食品认证羊肉产量217吨。认证有机种植基地共5.2万亩,年生产量2402万斤;认证有机养殖基地24万亩、生产规模4500只、产量67吨;有机转换认证生产规模2054只、产量1212头。“乌拉特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狼山白绒山羊”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荐上报3家企业11个产品为第三批天赋河套区域品牌授权主体,对5家企业进行“天赋河套”储备;正在申报绿色企业4家,特优新农产品2个、地标标志产品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其中石哈河莜麦、荞麦粉、乌拉特羊肉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产量年增幅达10%以上;累计举办乌拉特羊肉、农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70余次,线上定制草原羊1.3万只,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农畜产品网上销售额累计完成1313万元,打造农牧业优质产品,提高优质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竞争力。

聚焦“抓”源头强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以“抓”为韵,下大力气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行动。近年来,中旗以不发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提升我旗农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各项监管举措,推进我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我旗投资2500万元改造建成食品农畜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目前是旗县级农畜产品检测机构投资最大、仪器设备最先进、认证参数最多的机构,设备等硬件建设达到周边地区一流水平。已获取“双认证”,检测能力涵盖2大类6大项212个参数。获得自治区第五批质量安全创建试点旗,建设标准化乡镇站4个,15家企业入驻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累计完成监测农畜水产品定量2137批次,速测筛查农畜产品样品定性79213批次,查处各类案件40余起,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畜产品重大案件查处率、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率、追溯管理主体备案率均达100%。

聚焦发展更“活”●实现创新突破。以“活”为韵,全力开展农牧业农村牧区创新性突破性工作。近年来,中旗按照十大行动创新性突破性各项目标任务,把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十大行动计划之中,坚持在发展绿色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投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上聚焦发力,建立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推动现代高质量农牧业创新发展。

全旗完成人口权属信息调查5个苏木镇、32个行政村、275个小组、22501户,测绘耕地面积157.06万亩。264个小组签订承包合同面积101.57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747本,完成率达92%;全旗87个嘎查村267个小组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86个嘎查村完成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旗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57%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2%,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1.6亿元,全旗500万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138万元;以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花生、温更镇阿拉腾呼少嘎查二狼山白绒山羊两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作为典型样板,创建112个农牧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有效融合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旅游等产业发展,农牧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34.2亿元。辐射带动周边近万名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农畜产品收益增值明显,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