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播撒就业“金种子” 收获小康“金豆子”——我区全力推进就业扶贫纪实

2020-08-01 07:38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发工资啦!”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德善村服装“脱贫车间”主任一声招呼,制衣工人纷纷停下手中活计,排着队领起了工资。

“想不到,咱也过上了领工资的生活。家门口就业,家里营生不误,农田活计也不误,再好不过了。”贫困户贾培荣手里攥着刚发的工资,一脸幸福。

2018年6月,贾培荣参加了金驼服饰公司的培训,经手把手指导,她顺利进入“脱贫车间”,成了一名制衣工人,现在不仅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充裕的时间照顾家人,这份工作让她倍感珍惜。“刚进车间时什么也不懂,连最基本的缝纫机都不会用,进厂培训了20多天,就能上手加工外套了。”现在,贾培荣的制衣技能越来越熟练,干劲儿越来越足。

扶贫“小车间”成为脱贫“大舞台”。近年来,化德县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脱贫车间”搬到贫困户家门口。“脱贫车间”涵盖硅铁包装袋、服装加工、档案盒加工等行业,工序简单,村民只要接受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按件领取报酬,每月可获得1000至2000元工资,时间自由,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常态。截至目前,化德县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脱贫车间56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928人,人均纯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区围绕促进“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扶贫可持续发展,结合贫困嘎查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当地组织、扶贫等部门,结合当地资源,创建了一批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做到了“工厂开到家门口,脱贫攻坚有保证”。目前,全区共创建“扶贫车间”262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972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援助、对口帮扶和公共服务六项行动,狠抓“七个到位”,大力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确保“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19年底,全区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18.4万人,超额完成了就业扶贫任务。

家住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德日素嘎查的牧民苏雅拉其其格从去年起就有了一个新身份——护路员。每天,她在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就会沿着自家周围的公路清理垃圾,每个月能拿到1760元工资。

2015年,苏雅拉其其格家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帮扶下,2016年脱了贫。去年,旗里又为她送来了护路员这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在参加了旗就业服务局组织的贫困户公益性岗位就业岗前培训班后,12月份就入了职。“护路员工作一年能挣两万多块呢。另外,我家里还种了35亩地,养了100多只羊,一年下来纯收入近5万元。”苏雅拉其其格很是满意。

不远处的村部周围,牧民额尔登朝格图也来给松树浇水了,这是他的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基本工作之一。他一边干活儿一边说:“光靠政府的救助过日子也不是个事儿,现在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心里踏实多了!”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鄂托克旗立足当地实际,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就近安置”的原则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已为113户脱贫户安置了扶贫公益性岗位,在有效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脱贫户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今年6月份,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批公益性岗位,这次共52人,目前这52人已经完成了岗前培训。”鄂托克旗就业服务局副局长李强说。

据悉,我区通过腾退和新开发岗位,从劳动脱贫的思路出发,开发农村牧区保洁、养路、护林、护草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专岗,精准对接需托底就业安置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区通过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2.1万人。

播撒就业“金种子”,收获小康“金豆子”。今年,我区继续扎实推进就业扶贫,针对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全区85.9万贫困人口、2.9万边缘户和新致贫返贫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依托产业发展、公益性岗位就业托底、支持返乡创业、开展劳务协作、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等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6月底,共帮助摸底排查出的法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5457名贫困劳动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16088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记者  李晗)

责任编辑:张彬

“发工资啦!”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德善村服装“脱贫车间”主任一声招呼,制衣工人纷纷停下手中活计,排着队领起了工资。

“想不到,咱也过上了领工资的生活。家门口就业,家里营生不误,农田活计也不误,再好不过了。”贫困户贾培荣手里攥着刚发的工资,一脸幸福。

2018年6月,贾培荣参加了金驼服饰公司的培训,经手把手指导,她顺利进入“脱贫车间”,成了一名制衣工人,现在不仅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充裕的时间照顾家人,这份工作让她倍感珍惜。“刚进车间时什么也不懂,连最基本的缝纫机都不会用,进厂培训了20多天,就能上手加工外套了。”现在,贾培荣的制衣技能越来越熟练,干劲儿越来越足。

扶贫“小车间”成为脱贫“大舞台”。近年来,化德县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脱贫车间”搬到贫困户家门口。“脱贫车间”涵盖硅铁包装袋、服装加工、档案盒加工等行业,工序简单,村民只要接受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按件领取报酬,每月可获得1000至2000元工资,时间自由,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常态。截至目前,化德县已建成并投入运行脱贫车间56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928人,人均纯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区围绕促进“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扶贫可持续发展,结合贫困嘎查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当地组织、扶贫等部门,结合当地资源,创建了一批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做到了“工厂开到家门口,脱贫攻坚有保证”。目前,全区共创建“扶贫车间”262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972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援助、对口帮扶和公共服务六项行动,狠抓“七个到位”,大力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确保“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19年底,全区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18.4万人,超额完成了就业扶贫任务。

家住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德日素嘎查的牧民苏雅拉其其格从去年起就有了一个新身份——护路员。每天,她在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就会沿着自家周围的公路清理垃圾,每个月能拿到1760元工资。

2015年,苏雅拉其其格家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帮扶下,2016年脱了贫。去年,旗里又为她送来了护路员这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在参加了旗就业服务局组织的贫困户公益性岗位就业岗前培训班后,12月份就入了职。“护路员工作一年能挣两万多块呢。另外,我家里还种了35亩地,养了100多只羊,一年下来纯收入近5万元。”苏雅拉其其格很是满意。

不远处的村部周围,牧民额尔登朝格图也来给松树浇水了,这是他的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基本工作之一。他一边干活儿一边说:“光靠政府的救助过日子也不是个事儿,现在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心里踏实多了!”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鄂托克旗立足当地实际,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就近安置”的原则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已为113户脱贫户安置了扶贫公益性岗位,在有效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脱贫户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今年6月份,我们又开展了第二批公益性岗位,这次共52人,目前这52人已经完成了岗前培训。”鄂托克旗就业服务局副局长李强说。

据悉,我区通过腾退和新开发岗位,从劳动脱贫的思路出发,开发农村牧区保洁、养路、护林、护草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专岗,精准对接需托底就业安置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区通过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2.1万人。

播撒就业“金种子”,收获小康“金豆子”。今年,我区继续扎实推进就业扶贫,针对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全区85.9万贫困人口、2.9万边缘户和新致贫返贫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依托产业发展、公益性岗位就业托底、支持返乡创业、开展劳务协作、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就近就地就业等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截至6月底,共帮助摸底排查出的法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5457名贫困劳动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16088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记者  李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