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

2020-09-02 19:29 新华社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中华儿女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曾在抗战期间鼓舞了万千军民。抚今追昔,歌词中“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又何尝不是当年艰苦条件之所迫?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强大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新四军老战士江斌回忆道:“日本鬼子拿的是新式机枪、山炮,子弹也足。我们用的枪是老旧的‘湖北条子’‘老套筒’。子弹袋子看起来直挺挺的,实际上没几颗。”

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缺衣少粮……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英雄先烈穿越枪林弹雨?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中华民族历经血与火的考验?

江西南昌友竹路上,一栋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82年前,新四军在这里完成组建。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广场,南昌市书院小学学生向革命先辈的塑像敬献花篮(2019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馆内,一幅名为《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的油画令参观者纷纷驻足。画中,音乐家何士德站在卡车上指挥8000人进行歌咏大游行,马路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愤,“保我中华”横幅迎风高扬。

“当时大批热血青年、爱国人士汇集南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江西青年服务团等组织,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馆长刘松涛说,“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精神,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

正如当年的一份报纸社评所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毛泽东同志一语中的。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布满了8个炮弹孔和400余个大小枪弹孔的高墙,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激战正酣。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中国守军第88师第524团谢晋元、杨瑞符带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血战到底……

观众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参观(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前后方都明白淞沪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如果退缩,国将不国,我们唯有顽强抵抗。”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程兆奇说。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歌八百壮士》旋律反复奏响,把人们的思绪再度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誓死报国的佟麟阁,面对日寇进犯慷慨陈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受尽折磨的赵一曼,临刑前高唱“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

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顽强斗争,直至弹尽;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8月25日拍摄的上海四行仓库西墙,如今这里也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向公众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这些挺身而出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永不屈服、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张圆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中华儿女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曾在抗战期间鼓舞了万千军民。抚今追昔,歌词中“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又何尝不是当年艰苦条件之所迫?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强大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新四军老战士江斌回忆道:“日本鬼子拿的是新式机枪、山炮,子弹也足。我们用的枪是老旧的‘湖北条子’‘老套筒’。子弹袋子看起来直挺挺的,实际上没几颗。”

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缺衣少粮……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英雄先烈穿越枪林弹雨?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中华民族历经血与火的考验?

江西南昌友竹路上,一栋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82年前,新四军在这里完成组建。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广场,南昌市书院小学学生向革命先辈的塑像敬献花篮(2019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馆内,一幅名为《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的油画令参观者纷纷驻足。画中,音乐家何士德站在卡车上指挥8000人进行歌咏大游行,马路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愤,“保我中华”横幅迎风高扬。

“当时大批热血青年、爱国人士汇集南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江西青年服务团等组织,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馆长刘松涛说,“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精神,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

正如当年的一份报纸社评所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毛泽东同志一语中的。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布满了8个炮弹孔和400余个大小枪弹孔的高墙,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激战正酣。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中国守军第88师第524团谢晋元、杨瑞符带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血战到底……

观众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参观(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前后方都明白淞沪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如果退缩,国将不国,我们唯有顽强抵抗。”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程兆奇说。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歌八百壮士》旋律反复奏响,把人们的思绪再度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誓死报国的佟麟阁,面对日寇进犯慷慨陈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受尽折磨的赵一曼,临刑前高唱“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

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顽强斗争,直至弹尽;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8月25日拍摄的上海四行仓库西墙,如今这里也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向公众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这些挺身而出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永不屈服、一往无前!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