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临河区实施“四控”行动 推动农业发展

2020-09-30 10:46 巴彦淖尔日报  

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好

病媒生物防治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水盐平衡、维持灌区水环境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接纳了河套90%以上的农田排水。近年来,为维持区域乃至黄河上中游水环境系统平衡,临河区深入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质,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一举多得。

智能一体化技术——推进高效节水

8月初,在临河区新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万亩葵花向阳而立,结满沉甸甸的果实,黄河水顺着衬砌好的农渠缓缓流动。

“以前春灌、秋灌都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从渠里流到田里,这个过程中有一半就渗到地下了,造成了不小的浪费不说,水费还交得多。如今,通过开挖疏浚沟渠、衬砌渠道,灌排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水流得快了、下渗少了,每年能节水126.76万立方米,节约水费约12.68万元。”新华镇新元村支部书记俞进宝介绍说。

除了新华镇,在双河镇进步村示范推广的“测控一体智能化配水及水费计收信息化管理”模式,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给庄稼浇水。“现在闸门都是智能的,而且还装上了摄像头,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闸门的起放。”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说,“用上这个高科技,我们用的水少了,交的水费也少了,还省时省力。”

此外,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还有埋在田间的探测仪,它们实时测量着土壤的成分、含盐量、含水量,以此计算出土壤的需水量,改深浇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了作物以需定水。

据悉,今年,临河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12.7万亩、高效节水项目1.13万亩,推广膜下滴灌6万亩、黄河水澄清滴灌4000亩,新增节水300万立方米。

化肥零增长——推进地力提升

说起控肥增效,狼山农场七分场李昂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来喜深有感触。“我们农场是通过水肥融合的方式,进行控肥。应用这种施肥方式,每亩地化肥的费用降低了50~60元,像我种了900多亩地,光肥料就能节省5万多块钱。”李来喜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乌兰图克镇和平村九组农民雷飞。“种了这么多年地,一直就稀里糊涂地上肥,也不知道是缺的了还是上得多啦,钱也花了、效果还不明显。”雷飞说。他家是去年开始用配方肥的,配肥站给他的地“对症配肥”,40多亩地比以往少投入了2000多元,而且农作物长势比以往好,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测土配方就是根据农民地里取得的土样,通过智能配肥机分析土壤中氮、磷、钾、PH值、有机质的含量,合理配比肥料。既有针对性又可实现控肥增效。”中国农资测土配肥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中心站主任贾雁斌介绍。

近年来,临河区在肥料使用上下功夫,转变施肥方式,改变肥料配方,推广新型肥料和有机肥,实施水肥一体化,促进肥料高效利用,推进地力提升,实现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临河区建成并运行智能配肥站20个,实现减肥1206.93吨,推广使用配方肥、新型肥料102.37万亩,增施有机肥66.62万亩。

控膜提效——促节本增收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多用于经济作物种植,通过地膜覆盖,可以抵御旱灾、低温冷害,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但残膜累积导致的土壤板结,破坏耕地质量,造成水分疏导受阻等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现象,带来的地膜残留污染日益加重。

为做好乌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临河区大力推进“四控”行动,其中,新国标农用地膜的使用有效弥补旧国标地膜的不足。“新国标地膜较厚,质量好、回收率高,交到回收站的地膜可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用于购置新地膜;而且新国标地膜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省去了除草的费用,这样一比较还是挺划算的。”狼山农场的李来喜详细地算了一笔经济账。

2020年,临河区农用地膜覆膜面积约为161万亩,国标地膜使用率达到100%。同时,该区还积极开展废旧地膜回收行动,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3%以上。

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

为了保护环境,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临河区上线了农药追溯监管系统,严格管理禁限用农药,推进生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工作,并对农药销售进行台账管理,实现可追溯。

“以前农民用完农药,农药瓶不是随处扔了就是在地边烧了。如今,政府出钱回收农药瓶,每瓶农药瓶上都贴有二维码,农民通过实名制购买农药,我们这儿录入购买信息,等回收的时候,再次扫描农药瓶上的二维码,这瓶农药从出厂到回收的完整信息就形成了。”天丰农资市场一家限用农药经营商说。定点经营、实名购药、台账管理,实现了对每瓶农药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全程管理。今年,临河区追溯码激活总量17.2万个,农药销售量10.5万个,废弃物回收3.6万个,居全市前列。临河区还将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设立了11个镇级回收点,1个区级集中回收贮存中心。

如果说全程可追溯平台的建立让农药瓶有了“身份证”,那么病虫害统防统治、虫害监测等防治措施则让临河区农田有了“软猬甲”。为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临河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在2019年使用4.2万套扇形喷头基础上,新增加并更换扇形喷头3.5万套,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下一步,临河区将继续坚持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四控”为抓手,以改土为基础,不断加快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助推河套优质农产走向高端、走向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赵鑫华

节水改造工程效果好

病媒生物防治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水盐平衡、维持灌区水环境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接纳了河套90%以上的农田排水。近年来,为维持区域乃至黄河上中游水环境系统平衡,临河区深入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质,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一举多得。

智能一体化技术——推进高效节水

8月初,在临河区新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万亩葵花向阳而立,结满沉甸甸的果实,黄河水顺着衬砌好的农渠缓缓流动。

“以前春灌、秋灌都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从渠里流到田里,这个过程中有一半就渗到地下了,造成了不小的浪费不说,水费还交得多。如今,通过开挖疏浚沟渠、衬砌渠道,灌排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水流得快了、下渗少了,每年能节水126.76万立方米,节约水费约12.68万元。”新华镇新元村支部书记俞进宝介绍说。

除了新华镇,在双河镇进步村示范推广的“测控一体智能化配水及水费计收信息化管理”模式,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给庄稼浇水。“现在闸门都是智能的,而且还装上了摄像头,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闸门的起放。”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说,“用上这个高科技,我们用的水少了,交的水费也少了,还省时省力。”

此外,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还有埋在田间的探测仪,它们实时测量着土壤的成分、含盐量、含水量,以此计算出土壤的需水量,改深浇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了作物以需定水。

据悉,今年,临河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12.7万亩、高效节水项目1.13万亩,推广膜下滴灌6万亩、黄河水澄清滴灌4000亩,新增节水300万立方米。

化肥零增长——推进地力提升

说起控肥增效,狼山农场七分场李昂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来喜深有感触。“我们农场是通过水肥融合的方式,进行控肥。应用这种施肥方式,每亩地化肥的费用降低了50~60元,像我种了900多亩地,光肥料就能节省5万多块钱。”李来喜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乌兰图克镇和平村九组农民雷飞。“种了这么多年地,一直就稀里糊涂地上肥,也不知道是缺的了还是上得多啦,钱也花了、效果还不明显。”雷飞说。他家是去年开始用配方肥的,配肥站给他的地“对症配肥”,40多亩地比以往少投入了2000多元,而且农作物长势比以往好,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测土配方就是根据农民地里取得的土样,通过智能配肥机分析土壤中氮、磷、钾、PH值、有机质的含量,合理配比肥料。既有针对性又可实现控肥增效。”中国农资测土配肥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中心站主任贾雁斌介绍。

近年来,临河区在肥料使用上下功夫,转变施肥方式,改变肥料配方,推广新型肥料和有机肥,实施水肥一体化,促进肥料高效利用,推进地力提升,实现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临河区建成并运行智能配肥站20个,实现减肥1206.93吨,推广使用配方肥、新型肥料102.37万亩,增施有机肥66.62万亩。

控膜提效——促节本增收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多用于经济作物种植,通过地膜覆盖,可以抵御旱灾、低温冷害,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但残膜累积导致的土壤板结,破坏耕地质量,造成水分疏导受阻等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的现象,带来的地膜残留污染日益加重。

为做好乌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临河区大力推进“四控”行动,其中,新国标农用地膜的使用有效弥补旧国标地膜的不足。“新国标地膜较厚,质量好、回收率高,交到回收站的地膜可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用于购置新地膜;而且新国标地膜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省去了除草的费用,这样一比较还是挺划算的。”狼山农场的李来喜详细地算了一笔经济账。

2020年,临河区农用地膜覆膜面积约为161万亩,国标地膜使用率达到100%。同时,该区还积极开展废旧地膜回收行动,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3%以上。

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

为了保护环境,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临河区上线了农药追溯监管系统,严格管理禁限用农药,推进生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工作,并对农药销售进行台账管理,实现可追溯。

“以前农民用完农药,农药瓶不是随处扔了就是在地边烧了。如今,政府出钱回收农药瓶,每瓶农药瓶上都贴有二维码,农民通过实名制购买农药,我们这儿录入购买信息,等回收的时候,再次扫描农药瓶上的二维码,这瓶农药从出厂到回收的完整信息就形成了。”天丰农资市场一家限用农药经营商说。定点经营、实名购药、台账管理,实现了对每瓶农药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全程管理。今年,临河区追溯码激活总量17.2万个,农药销售量10.5万个,废弃物回收3.6万个,居全市前列。临河区还将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设立了11个镇级回收点,1个区级集中回收贮存中心。

如果说全程可追溯平台的建立让农药瓶有了“身份证”,那么病虫害统防统治、虫害监测等防治措施则让临河区农田有了“软猬甲”。为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临河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在2019年使用4.2万套扇形喷头基础上,新增加并更换扇形喷头3.5万套,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下一步,临河区将继续坚持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四控”为抓手,以改土为基础,不断加快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助推河套优质农产走向高端、走向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