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扩大内需 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

2020-12-08 10:30 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稳经济的关键是稳投资,稳投资的关键是抓项目,一定要切实突破投资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积极进取扩大有效投资

●拉动消费,需要把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紧密结合起来,把提振消费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上来,千方百计补齐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内蒙古而言,要科学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扩大内需,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关键是要积极进取稳投资、打开眼界促消费、千方百计优环境 。

积极进取稳投资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消费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近几年,我区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原因就是“第一动力”下降。2019年投资略有回升,增速由负变正,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导致投资需求严重萎缩。投资下降,既有近几年化债力度加大、清理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以及营商环境不优、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生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处于起步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稳经济的关键是稳投资,稳投资的关键是抓项目。一定要切实突破投资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积极进取扩大有效投资。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产业创新类、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生态环保类、科技攻关类的重大项目,做到项目接续、压茬滚动发展,发挥大项目对稳增长的乘数扩散效应。我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中处于末梢位置。特别要抢抓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机遇,加大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公路、高铁、机场、管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关键是投资主体要多元,投资渠道要多样。要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抓住国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机遇,加大地方债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对项目跟投跟贷、联合投资,通过PPP、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形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市场化。要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打开眼界促消费

多层次满足国内大需求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稳增长的基础性力量。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区居民收入水平低、人口数量少从而消费规模小、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等因素,消费对我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这始终是我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症结所在。2013年以来,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低于全国,近年来消费更是持续走弱,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4.1%。

拉动消费,对于我区来讲,一方面要立足区内,确保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更要眼睛向外,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消费内蒙古的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内蒙古消费。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紧密结合起来,把提振消费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区能源资源富集、绿色农畜供给和军工产业等优势,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全力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作贡献。另一方面,要紧扣市场需求,切实做好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结构升级、绿色转型,面向市场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市场,多层次满足国内大需求。比如,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养老、健康等面向消费品端的服务业,长期来看既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导向。特别是旅游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个趋势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改变。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民俗风情独具魅力,但受制于基础设施滞后、精品景区少、产品供给单一、四季不均衡等因素,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优势。如果基础设施再好些、四季更均衡些、产品再丰富些,我区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把旅游业打造成真正的消费增长点。再比如,内蒙古多数农村牧区水是清的、土是干净的,这就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绿色、天然无污染是内蒙古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最大卖点。现在全区具有原产地保护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达到3200多个,经农业部认证的有机食品产量1200多万吨,占到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第一位。眼下,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意识,对绿色环保消费品的需求正在扩大。我区要抓住这个机遇,保护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做足绿色文章,大兴绿色产业,创造绿色品牌,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将绿色转化为融入全国大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核心竞争力。

千方百计优环境

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开放的国内大循环中,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好坏,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是拥有多少生产要素,而是营商环境的优劣。同时,稳投资、提消费或是保市场主体,很大程度上也都要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先进地区,我区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营商环境方面还有明显差距。近年来,我区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从2012年的17家减少到2019年的4家,“百强”里仅剩下1家。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只要市场主体有竞争力,经济就有回旋余地和上升空间。营商环境好了,政府信誉高了,民营企业自然就来了。正因为如此,中央多次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改善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上来,千方百计补齐我区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改善营商环境,不是出台几条优惠政策、抓几项便民措施那么简单,关键要在准入、成本、税费、融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为此,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发达地区经验做法,最大程度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种产权保护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创业、放心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通过全面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让企业家心安、科技人才心宽、党政干部心暖、创业人员心动,让各种要素的创造力和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安静赜,单位:内蒙古党校)

责任编辑:何娟

【核心提示】

●稳经济的关键是稳投资,稳投资的关键是抓项目,一定要切实突破投资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积极进取扩大有效投资

●拉动消费,需要把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紧密结合起来,把提振消费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上来,千方百计补齐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内蒙古而言,要科学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扩大内需,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关键是要积极进取稳投资、打开眼界促消费、千方百计优环境 。

积极进取稳投资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消费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近几年,我区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原因就是“第一动力”下降。2019年投资略有回升,增速由负变正,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导致投资需求严重萎缩。投资下降,既有近几年化债力度加大、清理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以及营商环境不优、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生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处于起步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稳经济的关键是稳投资,稳投资的关键是抓项目。一定要切实突破投资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保持足够的投资速度和强度,积极进取扩大有效投资。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产业创新类、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生态环保类、科技攻关类的重大项目,做到项目接续、压茬滚动发展,发挥大项目对稳增长的乘数扩散效应。我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中处于末梢位置。特别要抢抓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机遇,加大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公路、高铁、机场、管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关键是投资主体要多元,投资渠道要多样。要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抓住国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机遇,加大地方债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对项目跟投跟贷、联合投资,通过PPP、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形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市场化。要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打开眼界促消费

多层次满足国内大需求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稳增长的基础性力量。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区居民收入水平低、人口数量少从而消费规模小、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等因素,消费对我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这始终是我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症结所在。2013年以来,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低于全国,近年来消费更是持续走弱,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4.1%。

拉动消费,对于我区来讲,一方面要立足区内,确保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更要眼睛向外,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消费内蒙古的产品,吸引更多的人来内蒙古消费。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紧密结合起来,把提振消费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区能源资源富集、绿色农畜供给和军工产业等优势,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全力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作贡献。另一方面,要紧扣市场需求,切实做好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结构升级、绿色转型,面向市场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市场,多层次满足国内大需求。比如,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养老、健康等面向消费品端的服务业,长期来看既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导向。特别是旅游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个趋势不会因为疫情的冲击而改变。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民俗风情独具魅力,但受制于基础设施滞后、精品景区少、产品供给单一、四季不均衡等因素,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优势。如果基础设施再好些、四季更均衡些、产品再丰富些,我区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把旅游业打造成真正的消费增长点。再比如,内蒙古多数农村牧区水是清的、土是干净的,这就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绿色、天然无污染是内蒙古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最大卖点。现在全区具有原产地保护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达到3200多个,经农业部认证的有机食品产量1200多万吨,占到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第一位。眼下,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意识,对绿色环保消费品的需求正在扩大。我区要抓住这个机遇,保护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做足绿色文章,大兴绿色产业,创造绿色品牌,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将绿色转化为融入全国大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核心竞争力。

千方百计优环境

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开放的国内大循环中,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好坏,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是拥有多少生产要素,而是营商环境的优劣。同时,稳投资、提消费或是保市场主体,很大程度上也都要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先进地区,我区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营商环境方面还有明显差距。近年来,我区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从2012年的17家减少到2019年的4家,“百强”里仅剩下1家。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只要市场主体有竞争力,经济就有回旋余地和上升空间。营商环境好了,政府信誉高了,民营企业自然就来了。正因为如此,中央多次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改善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由“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上来,千方百计补齐我区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改善营商环境,不是出台几条优惠政策、抓几项便民措施那么简单,关键要在准入、成本、税费、融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为此,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发达地区经验做法,最大程度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种产权保护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创业、放心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通过全面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让企业家心安、科技人才心宽、党政干部心暖、创业人员心动,让各种要素的创造力和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安静赜,单位:内蒙古党校)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