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针心针意”暖冬公益行动走进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学校

2020-12-17 11:02 正北方网  


由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0“针心针意”暖冬公益行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加入“织男”“织女”的大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有需要的孩子们送出一份暖暖的爱。12月15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革命老区武川县西乌不浪镇中心学校。

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学校地处武川县西部山区,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目前唯一的一所农村学校,集幼儿、小学、中学为一体,承载着周边数十个村落农村子女的教育重任。

“学校目前只有25名学生,包括幼儿生6名,小学生11名,中学生8名。其中12名学生离家较远,都是住校生。这些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残疾,还有的是孤儿。他们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不过,虽然家庭条件不太好,但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用功。”西乌不浪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张力介绍,近年来,乡下的很多年轻人都到县城或者呼和浩特市打工安家,有条件的都把子女接到县城或者市区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2018年时还有50多名学生,到2020年已经锐减了一半。

对于学校几十年来的变化,65岁的老教师王交其最有“发言权”,他在这里任教长达45年。“我20岁就在这里当老师,当时学校还是土坯房、小格子窗,就连教室的地都是土地,没有铺砖。条件艰苦,最多的时候,整个学校有500多人,那也是西乌兰不浪中心学校的高光时刻。”王交其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是硬件设施、办学软件不行,好老师留不住,学生不愿意待。如今是老师来了,学生却走了。

12岁的陈宏是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学校三年级唯一的一名学生,家住十几公里之外的哈拉合少村,老师担心他太孤单,就将他安排在五年级的教室,采取复式教学。记者采访时,陈宏正在和五年级的学生上数学课。事实上,五年级的学生也并不多,只有3人,陈宏的编入,让这个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突然多了一个小弟弟,大家都非常照顾他,平时学业不忙时也会主动帮他补习落下的课程。在数学老师刘永丽的印象中,陈宏话不多,但很聪明好学,数学期末模拟考试考了85分。

记者采访中发现,学校里很多孩子都是父母残疾或者留守儿童,6岁的小慧,父亲生病失去劳动能力,家中仅靠养着几只羊维持生计;7岁的小涵,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日子过得艰难……

在老师的指引下,记者顺着步梯来到学校二楼,远远听到一间教室里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和着电子琴的节奏:“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干净空灵的声音将记者的思绪带到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原来是学校的孩子们在支教老师韩亚儒的指导下,看着黑板上的五线谱学习唱歌。让人很难相信,就在数月前,这些孩子还是音乐“小白”,如今,不单单能够认识五线谱,还能一边弹琴一边唱歌。13岁的常慧云是五年级的学生,每逢上音乐课时她总是表现得最为积极。“以前我们从未上过音乐课,是韩老师来了以后,我们才开设了这门课程。几个月学下来,受益匪浅,学习到很多乐理知识,我还学会唱蒙语歌了呢。”常慧云激动地说。

由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0“针心针意”暖冬公益行动活动已过半,志愿者们正在加紧赶工,为孩子们编织帽子和手套,预计在下周将和社会各界捐赠的爱心物资一起送到该校的25名孩子手中,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寒冷。目前,活动捐赠热线同步开启,有需要捐赠棉衣、帽子、手套、文具等物资的爱心人士,可直接邮递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古日报社大楼4楼记者部,接收电话:15004716748,联系人:刘女士。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牛天甲

责任编辑:宝华


由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0“针心针意”暖冬公益行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加入“织男”“织女”的大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有需要的孩子们送出一份暖暖的爱。12月15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革命老区武川县西乌不浪镇中心学校。

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学校地处武川县西部山区,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目前唯一的一所农村学校,集幼儿、小学、中学为一体,承载着周边数十个村落农村子女的教育重任。

“学校目前只有25名学生,包括幼儿生6名,小学生11名,中学生8名。其中12名学生离家较远,都是住校生。这些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残疾,还有的是孤儿。他们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不过,虽然家庭条件不太好,但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用功。”西乌不浪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张力介绍,近年来,乡下的很多年轻人都到县城或者呼和浩特市打工安家,有条件的都把子女接到县城或者市区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2018年时还有50多名学生,到2020年已经锐减了一半。

对于学校几十年来的变化,65岁的老教师王交其最有“发言权”,他在这里任教长达45年。“我20岁就在这里当老师,当时学校还是土坯房、小格子窗,就连教室的地都是土地,没有铺砖。条件艰苦,最多的时候,整个学校有500多人,那也是西乌兰不浪中心学校的高光时刻。”王交其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是硬件设施、办学软件不行,好老师留不住,学生不愿意待。如今是老师来了,学生却走了。

12岁的陈宏是西乌兰不浪镇中心学校三年级唯一的一名学生,家住十几公里之外的哈拉合少村,老师担心他太孤单,就将他安排在五年级的教室,采取复式教学。记者采访时,陈宏正在和五年级的学生上数学课。事实上,五年级的学生也并不多,只有3人,陈宏的编入,让这个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突然多了一个小弟弟,大家都非常照顾他,平时学业不忙时也会主动帮他补习落下的课程。在数学老师刘永丽的印象中,陈宏话不多,但很聪明好学,数学期末模拟考试考了85分。

记者采访中发现,学校里很多孩子都是父母残疾或者留守儿童,6岁的小慧,父亲生病失去劳动能力,家中仅靠养着几只羊维持生计;7岁的小涵,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日子过得艰难……

在老师的指引下,记者顺着步梯来到学校二楼,远远听到一间教室里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和着电子琴的节奏:“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干净空灵的声音将记者的思绪带到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原来是学校的孩子们在支教老师韩亚儒的指导下,看着黑板上的五线谱学习唱歌。让人很难相信,就在数月前,这些孩子还是音乐“小白”,如今,不单单能够认识五线谱,还能一边弹琴一边唱歌。13岁的常慧云是五年级的学生,每逢上音乐课时她总是表现得最为积极。“以前我们从未上过音乐课,是韩老师来了以后,我们才开设了这门课程。几个月学下来,受益匪浅,学习到很多乐理知识,我还学会唱蒙语歌了呢。”常慧云激动地说。

由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0“针心针意”暖冬公益行动活动已过半,志愿者们正在加紧赶工,为孩子们编织帽子和手套,预计在下周将和社会各界捐赠的爱心物资一起送到该校的25名孩子手中,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寒冷。目前,活动捐赠热线同步开启,有需要捐赠棉衣、帽子、手套、文具等物资的爱心人士,可直接邮递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古日报社大楼4楼记者部,接收电话:15004716748,联系人:刘女士。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牛天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