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片情怀与一方足球

2020-12-22 17:24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题:一片情怀与一方足球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姚友明

有人说,志丹足球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中国足球的深层内容。

志丹和陕北高原的大多数县城一样,藏身在两山之间的狭长河谷内,足球运动不便开展。而让志丹做到与众不同的,是一个名叫丁常保的男子。

17年前,丁常保还是个24岁的热血球迷,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他抱着拯救中国足球的宏愿投身足球。由他这个看似狂妄的想法开始,志丹足球生态发生改变,人工草皮球场从0增加到了32块,常年踢球的人口由60变成了6000,球队成绩由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一,并培养出了职业球员。

让丁常保尤其骄傲的是:足球改变了246个孩子的命运。他们或进入专业队,或上大学,借助足球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拥抱更加精彩的未来。

因此,不求升官发财的丁常保在志丹当地被一些家长称作“善人”。

足球行善,是丁常保屡经挫败之后悟出的道理。起初,他的想法曾是那么的功利而浅陋。

“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耻辱性的经历,对我冲击很大。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成立一个俱乐部,做成中国的皇马,推动中国足球变得强大。”他说。

丁常保农民家庭出身,当时是名普通的林业干部。常年在陕北高原翻山越岭的林业工作,练就了他的执著和韧性。“我就是非常执著,大家说我迂。”他说。

这位“迂”人说干就干,2003年成立了俱乐部,并代表志丹参加陕西省的足球比赛,结果每次成绩都不理想。

“一开始搞足球,我们就遇到了瓶颈。”他说,“当时全志丹县踢球的一共也就60个人,校园内有30个孩子,校外有30个成人。”

丁常保那时在志丹遭遇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的致命问题:踢球的人太少。但他迅速找到了答案,并由此转变思路带领志丹足球走向了更高的境界。

“2007年,我写信向张路求教。他告诉我要成立足协,摒除一切功利思维,踏踏实实搞普及,让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享受足球。这是基层足球发展的正道。”丁常保说。

但孩子们都在校园里呢。志丹足协要想教孩子踢球,谈何容易。

不怕的人眼前才有路。为了拿到进入校园的通行令,丁常保派一个足协工作人员到县教育局门口蹲点“堵”负责人,等了10多天,终于“堵”到了教育局局长。随后,教育局正式发文,允许志丹足协进入校园搞足球普及。志丹因此得以引领风气,全县普及校园足球。

2010年,志丹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2011年,志丹县出台文件,每年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经费,确定校园足球办公室设在足协,丁常保任办公室主任。2014年,志丹县再次发布文件,将每年给校园足球的拨款增至300万元,确定校足办是县教育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政府的政策与财力支持,为丁常保大展身手提供了舞台。志丹足球做得有声有色。2015年,志丹男足夺得陕西省冠军。而在丁常保看来,最重要的是志丹让每个想踢球的孩子可以免费踢球,让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免费接受专业训练。

丁常保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他2007年做了腰椎手术,腰部植入一块钢板,本可两年之后取出,但直到今年疫情期间他才得空去医院“卸载”了这块钢板。有一次组织活动,他一天接打电话600多个,手机高温休眠,被迫现场买了部手机。还有一次,他开车13个小时、行程1100公里,从志丹拉几名球员去成都参加比赛。

丁常保希望通过足球改变一代代志丹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志丹的人文环境。他认为,这应该是基层足球的使命。

“我做足球开始是因为喜欢,后来觉得很重要,再后来就成为我的生活全部。”他说,“有些人为我投身足球觉得可惜。人生一世,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才是真的可惜呢。”

志丹足球培养出了一些苗子,志丹足协没有从中收取一分钱的培养费。丁常保希望足球能为孩子的前途服务,而非通过足球赚钱。但志丹足协确实资金短缺,今年丁常保出资五千元赞助一支球队参赛。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志丹县城23所中小学校全部开展校园足球,上足球课的孩子超过两万。丁常保认为,其中能称得上足球人口的只有六千。“有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没必要夸大其词。”他说。

与丁常保稍有接触,你会发现他有种独特的气质:热情、认真、执著或者,“迂”,却毫不苟且。他能有所成就,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与他的个性与情怀有关。

丁常保经常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17年的时间,证明他不是信口说说。

事在人为。眼下,中国各地发展基层足球,不少地方成立县市级足协,政策、资金、场地等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如何找到更多丁常保,却会是个难题。

责任编辑:李元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题:一片情怀与一方足球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姚友明

有人说,志丹足球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中国足球的深层内容。

志丹和陕北高原的大多数县城一样,藏身在两山之间的狭长河谷内,足球运动不便开展。而让志丹做到与众不同的,是一个名叫丁常保的男子。

17年前,丁常保还是个24岁的热血球迷,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他抱着拯救中国足球的宏愿投身足球。由他这个看似狂妄的想法开始,志丹足球生态发生改变,人工草皮球场从0增加到了32块,常年踢球的人口由60变成了6000,球队成绩由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一,并培养出了职业球员。

让丁常保尤其骄傲的是:足球改变了246个孩子的命运。他们或进入专业队,或上大学,借助足球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拥抱更加精彩的未来。

因此,不求升官发财的丁常保在志丹当地被一些家长称作“善人”。

足球行善,是丁常保屡经挫败之后悟出的道理。起初,他的想法曾是那么的功利而浅陋。

“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耻辱性的经历,对我冲击很大。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成立一个俱乐部,做成中国的皇马,推动中国足球变得强大。”他说。

丁常保农民家庭出身,当时是名普通的林业干部。常年在陕北高原翻山越岭的林业工作,练就了他的执著和韧性。“我就是非常执著,大家说我迂。”他说。

这位“迂”人说干就干,2003年成立了俱乐部,并代表志丹参加陕西省的足球比赛,结果每次成绩都不理想。

“一开始搞足球,我们就遇到了瓶颈。”他说,“当时全志丹县踢球的一共也就60个人,校园内有30个孩子,校外有30个成人。”

丁常保那时在志丹遭遇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的致命问题:踢球的人太少。但他迅速找到了答案,并由此转变思路带领志丹足球走向了更高的境界。

“2007年,我写信向张路求教。他告诉我要成立足协,摒除一切功利思维,踏踏实实搞普及,让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享受足球。这是基层足球发展的正道。”丁常保说。

但孩子们都在校园里呢。志丹足协要想教孩子踢球,谈何容易。

不怕的人眼前才有路。为了拿到进入校园的通行令,丁常保派一个足协工作人员到县教育局门口蹲点“堵”负责人,等了10多天,终于“堵”到了教育局局长。随后,教育局正式发文,允许志丹足协进入校园搞足球普及。志丹因此得以引领风气,全县普及校园足球。

2010年,志丹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2011年,志丹县出台文件,每年从县财政拨款10万元经费,确定校园足球办公室设在足协,丁常保任办公室主任。2014年,志丹县再次发布文件,将每年给校园足球的拨款增至300万元,确定校足办是县教育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政府的政策与财力支持,为丁常保大展身手提供了舞台。志丹足球做得有声有色。2015年,志丹男足夺得陕西省冠军。而在丁常保看来,最重要的是志丹让每个想踢球的孩子可以免费踢球,让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免费接受专业训练。

丁常保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他2007年做了腰椎手术,腰部植入一块钢板,本可两年之后取出,但直到今年疫情期间他才得空去医院“卸载”了这块钢板。有一次组织活动,他一天接打电话600多个,手机高温休眠,被迫现场买了部手机。还有一次,他开车13个小时、行程1100公里,从志丹拉几名球员去成都参加比赛。

丁常保希望通过足球改变一代代志丹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志丹的人文环境。他认为,这应该是基层足球的使命。

“我做足球开始是因为喜欢,后来觉得很重要,再后来就成为我的生活全部。”他说,“有些人为我投身足球觉得可惜。人生一世,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才是真的可惜呢。”

志丹足球培养出了一些苗子,志丹足协没有从中收取一分钱的培养费。丁常保希望足球能为孩子的前途服务,而非通过足球赚钱。但志丹足协确实资金短缺,今年丁常保出资五千元赞助一支球队参赛。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志丹县城23所中小学校全部开展校园足球,上足球课的孩子超过两万。丁常保认为,其中能称得上足球人口的只有六千。“有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没必要夸大其词。”他说。

与丁常保稍有接触,你会发现他有种独特的气质:热情、认真、执著或者,“迂”,却毫不苟且。他能有所成就,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与他的个性与情怀有关。

丁常保经常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17年的时间,证明他不是信口说说。

事在人为。眼下,中国各地发展基层足球,不少地方成立县市级足协,政策、资金、场地等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如何找到更多丁常保,却会是个难题。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