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在实处】文化认同 和合共生

2021-04-23 15:12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有各民族各美其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化印记。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这个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和必然要求。

蓝图已绘就,戎装赴征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融入血脉——内蒙古各族儿女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再出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永恒乐章——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命运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则是贯穿于其中的最美和弦。

共同的历史条件,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身份认同,使中华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写进党章,使之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留有各民族各美其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明足痕和文化印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内蒙古从未停止坚定的脚步。

“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这个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

——立足地区文化建设实际,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积极提供优质文化产品,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文化环境。

……

3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强调:“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3月17日,全区高校、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3月20日,内蒙古师范大学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成为全国31家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之一。

截至3月22日,我区新招录的298名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三科特岗教师全部走上教学岗位,开始跟岗研习。

截至3月底,为期3个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在全区民委系统扎实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曲同心共筑中国梦、续写新时代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新篇章的奋进之歌,正在激情唱响!

镜头1:统编教材用起来

走进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蒙古族中学,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绿意盎然;教室内,老师们正耐心地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朗朗读书声不时飘入耳际。

语言相通才能心意相通。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性事业,是夯实国家统一之基、抓好民族团结之本、凝聚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

对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这里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现在的语文课可以提高汉语水平,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让我们的汉语沟通交流能力更强。既会蒙古文又懂汉语,我们成长的天地更广阔了。”初一学生包宇说。

呼伦贝尔是典型的民族大市,42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国家统编教材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工作安排,稳步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通过网络研修、集中面授、实践研磨、交流研讨、案例分享、教学观摩、跟岗实践等精准化、个性化培训方式,对全市15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258名“三科”在岗教师进行了全员全学科培训。

同时,加大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三科”教师补充力度,通过公开招聘、校园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培训等方式,统筹解决全市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教师的缺口问题。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材保障,推进学段衔接,加强教学研究,切实保障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顺利推进。

镜头2:家国大课讲起来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必须传承好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接力棒,打造好祖国这道北疆亮丽风景线。”

刚刚上完一堂公共基础课《形势与政策》的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王宏宇说。

这是一堂思政课,也是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大课。

“我们把‘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母亲’都贵玛抚养‘国家的孩子’等历史佳话融入课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任课教师罗艳丽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栽培。

内蒙古民族大学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力争达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学目标。

通辽市将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线,形成“市区联动、知行联动、时空联动、蒙汉联动、家校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让各族人民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

镜头3:黄河文化“火”起来

“好大一个国,好美一个家,好恢宏一段历史,好灿烂一个中华!”这是观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节目后的一位网友留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和‘神奇鄂尔多斯’大型音频讲述节目的独特表达,真正让黄河内涵、让黄河文化走向千万家,走进了社会大众的心坎里。”鄂尔多斯博物馆馆长李锐说。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内蒙古黄河流域悠久厚重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海量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实体。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文物讲述黄河文化故事,内蒙古黄河流域沿线各盟市主动作为,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黄河文化真正“火”起来。

举办为期三个月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古代文明展”;围绕黄河文化、黄河人物、黄河故事、黄河文物的创意产品层出不穷,黄河文化内涵+新时代气息得出的文创理念,将鄂尔多斯高原悠远深厚的黄河文化赋予了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对此,内蒙古一直孜孜以求。目前,内蒙古正在充分挖掘、整理、宣传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前不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列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积极稳妥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深化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我区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单位、家庭、社会各方面,有计划、分批次、持续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重要阵地作用,着力提升实际教育效果。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利用多种途径,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专业人才,建立自治区民族理论重点人才库,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问题开展研究。

——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调整完善、规划布局和系统建设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彰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工程项目。

——实施文化润心工程,以文艺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蓝图已绘就,戎装赴征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融入血脉——内蒙古各族儿女牢记嘱托、精神振奋,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集结,昂首迈向新征程,信心百倍再出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倩李玉琢郭洪申王玉琢通讯员李锐)

培根铸魂 凝心聚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其中文化认同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学深悟透做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深刻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区各地要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包思勤)

以文化认同凝聚奋进合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人心相通,重在价值相通、理念相同,其根本则是文化认同。各民族只有从文化上相互认同,共同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形成相同的文化理念、生发共同的生活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最终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起赓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仅体现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也成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福祉保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共同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内蒙古新篇章。(白江宏)

责任编辑:张彬

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有各民族各美其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化印记。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这个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和必然要求。

蓝图已绘就,戎装赴征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融入血脉——内蒙古各族儿女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再出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永恒乐章——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命运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则是贯穿于其中的最美和弦。

共同的历史条件,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身份认同,使中华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写进党章,使之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在这片土地上,到处留有各民族各美其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明足痕和文化印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内蒙古从未停止坚定的脚步。

“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这个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

——立足地区文化建设实际,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积极提供优质文化产品,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文化环境。

……

3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强调:“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3月17日,全区高校、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3月20日,内蒙古师范大学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成为全国31家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之一。

截至3月22日,我区新招录的298名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三科特岗教师全部走上教学岗位,开始跟岗研习。

截至3月底,为期3个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在全区民委系统扎实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曲同心共筑中国梦、续写新时代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新篇章的奋进之歌,正在激情唱响!

镜头1:统编教材用起来

走进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蒙古族中学,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绿意盎然;教室内,老师们正耐心地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朗朗读书声不时飘入耳际。

语言相通才能心意相通。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性事业,是夯实国家统一之基、抓好民族团结之本、凝聚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

对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这里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现在的语文课可以提高汉语水平,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让我们的汉语沟通交流能力更强。既会蒙古文又懂汉语,我们成长的天地更广阔了。”初一学生包宇说。

呼伦贝尔是典型的民族大市,42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国家统编教材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工作安排,稳步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通过网络研修、集中面授、实践研磨、交流研讨、案例分享、教学观摩、跟岗实践等精准化、个性化培训方式,对全市15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258名“三科”在岗教师进行了全员全学科培训。

同时,加大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三科”教师补充力度,通过公开招聘、校园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培训等方式,统筹解决全市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教师的缺口问题。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材保障,推进学段衔接,加强教学研究,切实保障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工作顺利推进。

镜头2:家国大课讲起来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必须传承好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接力棒,打造好祖国这道北疆亮丽风景线。”

刚刚上完一堂公共基础课《形势与政策》的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王宏宇说。

这是一堂思政课,也是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大课。

“我们把‘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母亲’都贵玛抚养‘国家的孩子’等历史佳话融入课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任课教师罗艳丽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栽培。

内蒙古民族大学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力争达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学目标。

通辽市将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主线,形成“市区联动、知行联动、时空联动、蒙汉联动、家校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让各族人民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

镜头3:黄河文化“火”起来

“好大一个国,好美一个家,好恢宏一段历史,好灿烂一个中华!”这是观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节目后的一位网友留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和‘神奇鄂尔多斯’大型音频讲述节目的独特表达,真正让黄河内涵、让黄河文化走向千万家,走进了社会大众的心坎里。”鄂尔多斯博物馆馆长李锐说。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内蒙古黄河流域悠久厚重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海量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实体。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文物讲述黄河文化故事,内蒙古黄河流域沿线各盟市主动作为,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黄河文化真正“火”起来。

举办为期三个月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古代文明展”;围绕黄河文化、黄河人物、黄河故事、黄河文物的创意产品层出不穷,黄河文化内涵+新时代气息得出的文创理念,将鄂尔多斯高原悠远深厚的黄河文化赋予了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对此,内蒙古一直孜孜以求。目前,内蒙古正在充分挖掘、整理、宣传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前不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列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积极稳妥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深化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我区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单位、家庭、社会各方面,有计划、分批次、持续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重要阵地作用,着力提升实际教育效果。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利用多种途径,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专业人才,建立自治区民族理论重点人才库,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问题开展研究。

——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调整完善、规划布局和系统建设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彰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工程项目。

——实施文化润心工程,以文艺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蓝图已绘就,戎装赴征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融入血脉——内蒙古各族儿女牢记嘱托、精神振奋,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集结,昂首迈向新征程,信心百倍再出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倩李玉琢郭洪申王玉琢通讯员李锐)

培根铸魂 凝心聚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其中文化认同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学深悟透做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深刻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区各地要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包思勤)

以文化认同凝聚奋进合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人心相通,重在价值相通、理念相同,其根本则是文化认同。各民族只有从文化上相互认同,共同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形成相同的文化理念、生发共同的生活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最终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起赓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仅体现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也成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福祉保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共同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内蒙古新篇章。(白江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