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情到深处艺自美——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传承人杨远炳

2021-07-06 10:26 活力集宁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黄胶泥,通过制子儿、翻模、脱胎等步骤,便可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成品,深受大众的喜爱。杨远炳就是一位泥塑爱好者,他从小受其祖父熏陶,逐渐培养起对泥塑的兴趣,并通过后天勤奋学习掌握了泥塑技艺。

初见杨远炳时,他正“闷”在厂房里,和其他手艺人坐在一起,埋头“耕耘”,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浮雕,手上、脸上、身上沾满了泥。“这个主题作品,我们从今年5月1日开始制作,目前正在赶工,争取在‘七一’之前完工”,说起泥塑,少言寡语的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杨远炳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浮雕(图/诺琪)

在和记者聊天中得知,这个笑容质朴、不善言辞,沾着一身泥的工匠,已经做泥塑二十多年了。早些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市里举办民间艺术展,杨远炳拿出了自己创作最满意的泥塑作品去参展,没想到引起了关注并获得二等奖。从那以后,杨远炳就更加热衷于泥塑创作。

“我这一辈子只会干一件事,那就是做泥塑。”杨远炳告诉记者,泥塑是鲜活的,同样的模型、泥料,制作出的产品都可能产生千变万化。所以泥塑要想制作的美观,设计比例、制作工艺每一环节都很关键。为打造好每一件泥塑作品,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不放过任何微小细节,有的时候设计稿改了10余次,只为让线条更完美……

“立身为人应有格,从艺修炼尽在心。”杨远炳说,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在他看来,从艺,就是要重视技艺的勤苦训练;同时,也要明白技艺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来修炼自己的身心。

“制作泥塑的人就是匠人,要保有一颗勇于求索的匠心、坚持到底的初心。”他时常这样告诫自己。

凭借着对泥塑技艺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杨远炳终于在2009年荣获了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传承人。“这样的荣誉落在我身上,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倍感肩上泥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担子更重了。” 杨远炳说。

在20多年的创作中,杨远炳并不拘泥于常态,平时兢兢业业修炼基本功,力求每件作品做到生动精致。同时,他又跳出传统的创作思维束缚,求变求新,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感悟和审美需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泥塑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芒。

做泥塑,终究是一份“苦差事”。日复一日,与泥土、刻刀等最简单的元素打交道。这既是在打磨泥塑匠人的技术,也是在打磨匠人的一颗匠心。

工匠们正在为浮雕拆模(图/诺琪)

多年的创作岁月,杨远炳早已将踏实苦干、低调做人的精神渗入了他的骨髓。为了做出满意的作品,杨远炳常常是一连十几天、一天十几小时地泡在工作室里,和其他工匠们挤在一处,并肩蹲坐在工作台前,醉心于自己的泥塑创作。

为了寻求更多创作灵感,杨远炳前往浙江丽水交流学习,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之前的创作和思考未来要走的路。

“做泥塑,是一辈子的事。制作泥塑技艺是学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琢磨!现在国家对保护非遗项目特别重视,给予了很多帮扶政策,作为泥塑工匠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希望通过泥塑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泥塑技艺,将泥塑技艺传承下去”。杨远炳目光坚定地说。

来源:集宁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   诺琪   张泽

责任编辑:姚亚兵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黄胶泥,通过制子儿、翻模、脱胎等步骤,便可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成品,深受大众的喜爱。杨远炳就是一位泥塑爱好者,他从小受其祖父熏陶,逐渐培养起对泥塑的兴趣,并通过后天勤奋学习掌握了泥塑技艺。

初见杨远炳时,他正“闷”在厂房里,和其他手艺人坐在一起,埋头“耕耘”,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浮雕,手上、脸上、身上沾满了泥。“这个主题作品,我们从今年5月1日开始制作,目前正在赶工,争取在‘七一’之前完工”,说起泥塑,少言寡语的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杨远炳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浮雕(图/诺琪)

在和记者聊天中得知,这个笑容质朴、不善言辞,沾着一身泥的工匠,已经做泥塑二十多年了。早些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市里举办民间艺术展,杨远炳拿出了自己创作最满意的泥塑作品去参展,没想到引起了关注并获得二等奖。从那以后,杨远炳就更加热衷于泥塑创作。

“我这一辈子只会干一件事,那就是做泥塑。”杨远炳告诉记者,泥塑是鲜活的,同样的模型、泥料,制作出的产品都可能产生千变万化。所以泥塑要想制作的美观,设计比例、制作工艺每一环节都很关键。为打造好每一件泥塑作品,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不放过任何微小细节,有的时候设计稿改了10余次,只为让线条更完美……

“立身为人应有格,从艺修炼尽在心。”杨远炳说,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在他看来,从艺,就是要重视技艺的勤苦训练;同时,也要明白技艺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来修炼自己的身心。

“制作泥塑的人就是匠人,要保有一颗勇于求索的匠心、坚持到底的初心。”他时常这样告诫自己。

凭借着对泥塑技艺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杨远炳终于在2009年荣获了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传承人。“这样的荣誉落在我身上,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倍感肩上泥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担子更重了。” 杨远炳说。

在20多年的创作中,杨远炳并不拘泥于常态,平时兢兢业业修炼基本功,力求每件作品做到生动精致。同时,他又跳出传统的创作思维束缚,求变求新,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感悟和审美需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泥塑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芒。

做泥塑,终究是一份“苦差事”。日复一日,与泥土、刻刀等最简单的元素打交道。这既是在打磨泥塑匠人的技术,也是在打磨匠人的一颗匠心。

工匠们正在为浮雕拆模(图/诺琪)

多年的创作岁月,杨远炳早已将踏实苦干、低调做人的精神渗入了他的骨髓。为了做出满意的作品,杨远炳常常是一连十几天、一天十几小时地泡在工作室里,和其他工匠们挤在一处,并肩蹲坐在工作台前,醉心于自己的泥塑创作。

为了寻求更多创作灵感,杨远炳前往浙江丽水交流学习,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之前的创作和思考未来要走的路。

“做泥塑,是一辈子的事。制作泥塑技艺是学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琢磨!现在国家对保护非遗项目特别重视,给予了很多帮扶政策,作为泥塑工匠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希望通过泥塑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泥塑技艺,将泥塑技艺传承下去”。杨远炳目光坚定地说。

来源:集宁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   诺琪   张泽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