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奇产业成为亮丽风景——鄂托克前旗农牧民依托种植养殖业脱贫纪实

2020-04-23 11:14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阳春4月,记者在西鄂尔多斯草原上看到,随着疫情形势逐步稳定,草原上到处可见忙忙碌碌的身影。当地的人们正在积极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

新奇种植闯新路

今年51岁的昂素镇昂素嘎查牧民阿拉腾瓦其尔是当地的养殖大户,家里有5000多亩草场,600多只羊和10多头牛。每年卖牛羊的纯收入就有40余万元,不愁吃不愁穿,在嘎查里他属于让人羡慕的“好活人”。可就是这个养了半辈子牛羊的“好活人”,却突然从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请回了几个外地人,而且还把原来种饲草料的地种上了一些树苗苗,说是叫“钙果”。

嘎查里的牧民对此非常不理解,但阿拉腾瓦其尔有他的打算。“我才刚过50岁,在牧区还算年轻的,还有闯一闯的条件,想发展一些新的挣钱项目,没准儿能走出一条更好的路子来呢。”阿拉腾瓦其尔对记者说。 去年开春,阿拉腾瓦其尔还花了近两万元买了一把三弦、一把扬琴,家里接入了wifi,建了一个有乌兰牧骑队员参加的学习群,这段时间和妻子娜仁其木格每天宅在家里练习,玩得不亦乐乎。

这两天,他和山西的果树专家在微信上详细聊了好多次,对70亩的“钙果”和16亩油桃进行了技术咨询,现在苗木长势很好,按照专家的预估,他家今年的“钙果”可以收入30万元左右。

牧民的育苗大棚

与阿拉腾瓦其尔相比,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马鞍桥村的牧民白志明就玩得大多了。在农牧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2018年,他筹资500万元,建起了一个牧草饲料加工厂,将玉米秸秆、柠条、苜蓿草等8 种原料加工成颗粒饲料,目前的产量是日产15吨,每吨的价格是1300元。

城川镇副镇长王伟算了一笔账,以毛重50至70斤的绵羊为例,普通饲料育肥需90天,饲喂白志明生产的颗粒饲料只需80天,节省饲料钱50元。更重要的是,饲喂颗粒饲料将牧民单人生产力提升了4倍左右。也就是说,饲喂普通饲料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养羊的数量200只到300只,颗粒饲料能达到800至1000只。这对提高当地牧业生产规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

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辛晓瑞告诉记者,旗委、政府为了更好地引导农牧民、服务农牧民,将原先每年年初召开的农牧业工作会议提前到前一年11月份开,会前派专人调研市场需求,会中请来农牧产品经纪人、外地农贸市场老板进行现场预测需求、签订合同。

老牧民干出新花样

多少年来,在牧区,男人放牧养殖,女人操持家务,除此之外,牧民几乎再没有什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这两年,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今年55岁的苏雅其其格不甘围着锅台转,学着当起了“月嫂”。2019年1月,通过考试,她拿到了全国职业人才认证管理中心颁发的“高级母婴护理师”职业证书,成了当之无愧的“高级专业月嫂”。一年多来,她在呼和浩特、包头、锡林郭勒等地当“月嫂”,每月收入1万多元,不仅如此,她还带着五六个徒弟,兼着“月嫂”经纪人。

今年57岁的斯庆达利前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平常只有她和90岁的老阿妈一起生活。要强的斯庆达利学会了开拖拉机、改良种羊,这几年,她家的纯收入每年都在30万元左右。她家现在育有100多只种羊,这些羊从人工授精到接生管护,再到饲养售卖,都是她一个人完成。每年仅卖种羊一项,就可以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

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铭介绍,这两年,他们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记者  王玉琢  实习生  李彦军)

责任编辑:张彬

阳春4月,记者在西鄂尔多斯草原上看到,随着疫情形势逐步稳定,草原上到处可见忙忙碌碌的身影。当地的人们正在积极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

新奇种植闯新路

今年51岁的昂素镇昂素嘎查牧民阿拉腾瓦其尔是当地的养殖大户,家里有5000多亩草场,600多只羊和10多头牛。每年卖牛羊的纯收入就有40余万元,不愁吃不愁穿,在嘎查里他属于让人羡慕的“好活人”。可就是这个养了半辈子牛羊的“好活人”,却突然从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请回了几个外地人,而且还把原来种饲草料的地种上了一些树苗苗,说是叫“钙果”。

嘎查里的牧民对此非常不理解,但阿拉腾瓦其尔有他的打算。“我才刚过50岁,在牧区还算年轻的,还有闯一闯的条件,想发展一些新的挣钱项目,没准儿能走出一条更好的路子来呢。”阿拉腾瓦其尔对记者说。 去年开春,阿拉腾瓦其尔还花了近两万元买了一把三弦、一把扬琴,家里接入了wifi,建了一个有乌兰牧骑队员参加的学习群,这段时间和妻子娜仁其木格每天宅在家里练习,玩得不亦乐乎。

这两天,他和山西的果树专家在微信上详细聊了好多次,对70亩的“钙果”和16亩油桃进行了技术咨询,现在苗木长势很好,按照专家的预估,他家今年的“钙果”可以收入30万元左右。

牧民的育苗大棚

与阿拉腾瓦其尔相比,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马鞍桥村的牧民白志明就玩得大多了。在农牧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2018年,他筹资500万元,建起了一个牧草饲料加工厂,将玉米秸秆、柠条、苜蓿草等8 种原料加工成颗粒饲料,目前的产量是日产15吨,每吨的价格是1300元。

城川镇副镇长王伟算了一笔账,以毛重50至70斤的绵羊为例,普通饲料育肥需90天,饲喂白志明生产的颗粒饲料只需80天,节省饲料钱50元。更重要的是,饲喂颗粒饲料将牧民单人生产力提升了4倍左右。也就是说,饲喂普通饲料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养羊的数量200只到300只,颗粒饲料能达到800至1000只。这对提高当地牧业生产规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

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辛晓瑞告诉记者,旗委、政府为了更好地引导农牧民、服务农牧民,将原先每年年初召开的农牧业工作会议提前到前一年11月份开,会前派专人调研市场需求,会中请来农牧产品经纪人、外地农贸市场老板进行现场预测需求、签订合同。

老牧民干出新花样

多少年来,在牧区,男人放牧养殖,女人操持家务,除此之外,牧民几乎再没有什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这两年,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今年55岁的苏雅其其格不甘围着锅台转,学着当起了“月嫂”。2019年1月,通过考试,她拿到了全国职业人才认证管理中心颁发的“高级母婴护理师”职业证书,成了当之无愧的“高级专业月嫂”。一年多来,她在呼和浩特、包头、锡林郭勒等地当“月嫂”,每月收入1万多元,不仅如此,她还带着五六个徒弟,兼着“月嫂”经纪人。

今年57岁的斯庆达利前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平常只有她和90岁的老阿妈一起生活。要强的斯庆达利学会了开拖拉机、改良种羊,这几年,她家的纯收入每年都在30万元左右。她家现在育有100多只种羊,这些羊从人工授精到接生管护,再到饲养售卖,都是她一个人完成。每年仅卖种羊一项,就可以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

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铭介绍,这两年,他们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记者  王玉琢  实习生  李彦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