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2021-05-13 15:28 呼和浩特日报  

满足学生接受良好教育需求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存在的质量差异,我市要求各旗县区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出发点落脚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各旗县区要聚焦城镇化进程,超前研判本地区适龄儿童变化趋势,优化城区学校布点,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加快地区公办学校建设和学位供给,解决中心城区公办学位不足、民办占比偏高问题。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办学治教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拿出切实举措予以强化解决。落实城乡学校建设、组织管理、教师配备比例、生均公用经费定额、装备配置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等“六统一”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依法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办学校,保障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要总结推广集团化办学经验,推行学区管理、集群发展制度。通过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体制机制,使各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配置、教学研究、评价考核等方面深度融合。组建“名校+弱校”发展共同体,落实“名校”带动帮扶责任,给予其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资源、统筹教育教学安排、统筹质量监测评价等权力,带动“弱校”快速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择校热问题。鼓励支持学校采用“多校联合”“城乡协同”“强弱结对”“一长多校”等方式,组建资源共享、师资共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集群式学校联盟,解决学校师资不足、优质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办学成本,推动协同发展,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要健全教师专业培养培训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要坚持“师德第一”理念,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执教意识。组织评选各级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表彰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公费师范生招聘机制,引导公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名校长”“名师”培养体制机制。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和“名师”研修共同体,开展集中研修、跟岗研训、项目研究、定期研讨等活动,全力带动提升薄弱学校师资专业素养。发挥名校长、名师带动辐射效应,建立“专家型、卓越型、领航型”校长梯队和“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按照教研员专业标准和岗位配备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教研人员。以专职教研人员为主体,吸纳学科教学骨干,组建县(旗区)级学科指导中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地区教师专业能力。探索教研人员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以及优秀教研人员到中小学校幼儿园领导岗位任职挂职制度,不断强化教研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每年划拨重大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研究解决影响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构建系统化科学化高质量教育体系。(记者 苗青)

责任编辑:孟捷

满足学生接受良好教育需求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存在的质量差异,我市要求各旗县区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出发点落脚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各旗县区要聚焦城镇化进程,超前研判本地区适龄儿童变化趋势,优化城区学校布点,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加快地区公办学校建设和学位供给,解决中心城区公办学位不足、民办占比偏高问题。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办学治教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拿出切实举措予以强化解决。落实城乡学校建设、组织管理、教师配备比例、生均公用经费定额、装备配置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等“六统一”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依法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办学校,保障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要总结推广集团化办学经验,推行学区管理、集群发展制度。通过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体制机制,使各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配置、教学研究、评价考核等方面深度融合。组建“名校+弱校”发展共同体,落实“名校”带动帮扶责任,给予其统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配备管理团队、统筹配置教师资源、统筹教育教学安排、统筹质量监测评价等权力,带动“弱校”快速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择校热问题。鼓励支持学校采用“多校联合”“城乡协同”“强弱结对”“一长多校”等方式,组建资源共享、师资共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集群式学校联盟,解决学校师资不足、优质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办学成本,推动协同发展,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要健全教师专业培养培训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要坚持“师德第一”理念,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执教意识。组织评选各级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表彰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公费师范生招聘机制,引导公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名校长”“名师”培养体制机制。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和“名师”研修共同体,开展集中研修、跟岗研训、项目研究、定期研讨等活动,全力带动提升薄弱学校师资专业素养。发挥名校长、名师带动辐射效应,建立“专家型、卓越型、领航型”校长梯队和“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按照教研员专业标准和岗位配备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教研人员。以专职教研人员为主体,吸纳学科教学骨干,组建县(旗区)级学科指导中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地区教师专业能力。探索教研人员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以及优秀教研人员到中小学校幼儿园领导岗位任职挂职制度,不断强化教研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每年划拨重大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研究解决影响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构建系统化科学化高质量教育体系。(记者 苗青)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